童秉纲 编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童秉纲童秉纲

童秉纲(1927年9月28日-2020年7月9日),男,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流体力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

1950年童秉纲从南京大学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1953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及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1961年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先后担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学系主任;1981年晋升为教授并受聘为首批博士生导师 ;198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教;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2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20年7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

童秉纲主要从事非定常流与涡运动、运动生物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与气动热力学的研究 。在非定常空气动力学领域,结合国家航天工程的需要率先开拓和发展了一套从低速直到高超声速的动导数计算方法,并发展了以有限元方法为主体的计算气动热力学建立了模拟鱼类运动的三维波动板理论,对鱼类形态适应的内在机制做出了流体力学解释在钝体尾迹的涡运动机理、可压缩性旋涡流动结构、二维涡方法等研究领域均取得重要进展 。出版了《气体动力学》《涡运动理论》《非定常流与涡运动》等著作 。先后获得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奖四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童秉纲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省张家港市

出生日期:1927年9月28日

逝世日期:2020年7月9日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理论力学》《气体动力学》《涡运动理论》

主要成就: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编辑

早期与学业经历

童秉纲

民国十七年(1927年)9月28日,童秉纲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9月,在杨舍镇杨舍小学开始读小学。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春,在无锡上小学四年级。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年初,回到沦陷的杨舍镇老家;同年9月,转到杨舍镇梁丰小学念书。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秋,在梁丰中学初中部读初中。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跟随表兄徐世通,请前清秀才郭聘之补习语文和写作,补习将近一年。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秋,到梁丰中学高中部读高中。

1945年9月,高中毕业后到梁丰小学做了两个月的小学教师,担任五年级的班主任;同年11月,辞去梁丰小学教师的职务。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从此进入力学领域 。

1950年,从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同年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3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及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

工作经历

1961年,童秉纲被调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先后担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学系主任。期间协助钱学森等科学家建设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流体力学的专业教学体系。

1962年2月起,开设了力学基础补习课,顺利完成任务;同年秋,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60级和61级的学生共300人,讲授《理论力学》中的动力学课程。

1968年,9月8日,被隔离审查;同年11月20号,被打为“漏网右派”,后被关押在专政队一年。

1969年6月到9月,到房山区坨里,参加修建京原路的劳动。此后,开始了历时两年半的劳改阶段;同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始搬往安徽,随学校先到安庆,后又到合肥,继续接受劳改,直到1972年初。

1972年,到辽宁沈阳松陵机械厂(112厂)和新阳机械厂(139厂)设计科,协助设计人员开展研究工作。

1974年年初,继任中科大力学系流体力学教研室副主任,任期至1975年4月。

1978年8月23日,被评为副教授,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同年12月,任命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副主任,兼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历任2届共4年)。

197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0年9月25日,被中国宇航学会聘为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1年,晋升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并受聘为首批博士生导师。

1986年,进入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教。

1991年,担任国家教委工程力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同年7月,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9年,作为项目负责人,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计算空气动力学中新型有限元算法和杂交技术及其应用”。

2000年1月,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聘为教授;同年 6月,被清华大学力学系继续聘为兼职教授。

人物逝世

2020年7月9日,童秉纲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童秉纲在非定常空气动力学领域,结合国家航天工程的需要率先开拓和发展了一套从低速直到高超声速的动导数计算方法,并发展了以有限元方法为主体的计算气动热力学建立了模拟鱼类运动的三维波动板理论,对鱼类形态适应的内在机制做出了流体力学解释在钝体尾迹的涡运动机理、可压缩性旋涡流动结构、二维涡方法等研究领域均取得重要进展 。

童秉纲领导其科研集体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包括:

(1)在非定常空气动力学领域内,针对跨声速和高超声速流固有的非线性困难,提出了相应的模型:非定常跨声速局部线化面元法和非定常内伏牛顿-布兹曼流动理论,从而开拓了跨声速和高超声速的动导数计算方法;建立了三维非线性非定常极端曲地面效应的非线性奇异摄动理论,揭示了极端曲地面效应的物理规律;针对难于算准航天器热流的老问题,建立了计算热流的新的有限元提法,克服了传统的微商差分算法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并相应地建立了对激波和分离的复杂流动具有高分辨率的有限元格式以及有限元一有限差分杂交算法及隐式算法,有明显成效。

(2)建立了模拟鱼类波状游动的三维波动板理论,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鱼类几种游动模式的形态适应问题,得出了若干新的结论。

(3)在涡运动和涡方法的若干一计前沿,探索了静态和振动圆柱尾迹演变的稳定性和分岔及其控制问题,可压缩性粘性热传导热涡的流动结构问题以及提高二维涡方法的精度和适应性等问题上 。

学术著作

截至2010年6月,童秉纲出版了《气体动力学》《涡运动理论》《非定常流与涡运动》等著作 。

出版日期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2012年6月

《气体动力学 第2版》

童秉纲,孔祥言,邓国华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年1月

《涡运动理论第2版》

童秉纲,尹协远,朱克勤著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4年10月

《涡运动理论》

童秉纲等编著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3年7月

《非定常流与涡运动》

童秉纲等主编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0年5月

《气体动力学》

童秉纲等编著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3年4月

《理论力学教程 上 静力学及运动力学部分》

(苏)И.М.Воронков著;童秉纲等译校

重工业出版社

1952年

《理论力学教程》

(苏)И.М.Воронков撰;童秉纲等译校

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教育处

学术论文

截至2010年6月,童秉纲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论文题目

作者

刊载于

发表时间

鱼类波状游动的推进机制

童秉纲

力学与实践

2000年6月15日

描述鱼类波状游动的流体力学模型及其应用

童秉纲; 庄礼贤

自然杂志

1998年2月15日

关于飞行和游动的生物力学研究

童秉纲; 陆夕云

力学进展

2004年2月25日

鱼类波状摆动推进的流体力学研究

童秉纲; 庄礼贤; 程健宇

力学与实践

1991年6月30日

飞行和游动生物流体力学的国内研究进展概述

童秉纲; 孙茂; 尹协振

自然杂志

2005年8月30日

三维波动板加速运动的推进性能研究

童秉纲; 王安平

空气动力学学报

1991年10月1日

关于非定常空气动力学

童秉纲; 陈强

力学进展

1983年5月1日

物体绕流的离散涡方法

童秉纲; 夏南; 李潜

力学进展

1985年4月1日

关于涡方法的讨论

童秉纲; 尹协远

空气动力学学报

1992年4月1日

航天飞机防热瓦缝隙气动加热的讨论

童秉纲

气动实验与测量控制

1990年12月31日

参考资料:

学术交流

1984年—1985年,童秉纲赴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和美国田纳西大学空间研究院(University of Tennessee Space Institute)、亚利桑那大学(The University of Arizona)以及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做访问教授并从事合作研究工作 。

科研成果奖励

截至2015年11月,童秉纲先后获得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奖四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

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79年

卫星回收舱气动力系数和稳定性导致的计算方法

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奖四等奖

1979年

椭圆钝锥动导数计算方法研究(细长椭圆钝锥的内伏牛顿流方法)

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奖四等奖

1981年

钝锥在烧蚀影响下的稳定性导数分析

国防科委科技成果奖四等奖

1987年

战术导弹动导数计算方法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7年

《理论力学》

全国优秀教材奖

1988年1月27日

《理论力学》

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1993年

鱼类波状摆动推进的流体力学研究及其形态适应分析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95年

《气体动力学》

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8年

《气体动力学》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童秉纲作为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流体力学专业第一批博导,他要求广大学生按照博士学位的要求,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即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并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其中最根本的要求是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

童秉纲从教多年,提出“Q—A—K”育人方式,即培养学生通过学习(To know)、做事(To do)和做人(To be)的实践,使其在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素质(Quality)三个方面得到综合提高 。

讲授课程

1952年童秉纲开始教学工作,一直坚守教学第一线,主讲《理论力学》《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和《涡动动力学》 。

编著教材

童秉纲主持编著的《理论力学》第1版在1961年的全国会议上被选为试用教科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气体动力学》(1990年出版)获得1995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和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撰写的《涡运动理论》(1994出版)还销售到了台湾 。

指导学生

截至2017年2月,童秉纲一共培养了16位博士 ,他的博士生朱克勤是清华大学教授,李浅是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研究员,此外,童秉纲的学生还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陆夕云,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所长艾邦成,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余永亮,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鲍鳞,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王智慧等。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91年7月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国务院

1991年8月15日

“七五”期间优秀科技人员称号

合肥市人民政府

1994年

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

中国科学院

1995年

为工科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做出贡献纪念证书

国家教育委员会

1996年

中国科学院京区优秀共产党员

中国科学院

1997年10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

2002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梁何利基金会

2008年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称号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9年

安徽省学术和科技带头人

2011年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会先进工作者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会

社会任职

编辑

时间

职务

1980年6月—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第一届副会长、第二届常务理事

1984年5月30日—1989年

中国宇航学会聘空气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4年9月15日

《空气动力学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1990年10月24日

高等学校工程力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1996年1月

《近代空气动力学丛书》编委会委员

1998年4月

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兼职教授

1998年12月

《空气动力学学报》第三届编辑委员会成员

2000年1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聘为教授

2006年1月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温气体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2011年12月23日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温气体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1997年

香港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顾问委员会委员

出版图书

编辑

气体动力学

作者名称 童秉纲

作品时间2012-7

《高等学校教材:气体动力学(第2版)》按照工程力学专业气体动力学课程教学要求及国家相关标准和有关规定进行修订的,并汲取了不少高校院所授课专家提供的修订意见和建议。《高等学校教材:气体动力学(第2版)》注重揭示气体流动的基本力学原理,并力求用现代的观点来阐述;在讲述典型的气体动力学方法的同时,注...

涡运动理论

作者名称 童秉纲

童秉纲,著名力学家、教育家,1927年9月28日出生,江苏省张家港市杨舍镇人。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1953年,他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曾任讲师及理论力学教研室主任。1961年他调到中国科技大学工作,曾先后担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近代力学系主任。协助...

个人生活

编辑

家世背景

童秉纲的祖父是童育泉,父亲是童灏培,母亲是郭南珍,有兄弟姐妹5人, 11岁时父亲去世,家中5个兄弟由母亲抚养长大 。

童灏培(1901年—1938年),江苏省江阴县杨舍镇人氏,南通纺织专科学校毕业,纺织工程师。

郭南珍(1902年—1982年),江苏省江阴县杨舍镇人氏,小学文化。

不幸遭遇

1956年,由于对当时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务长提意见,童秉纲受到批判、挨整长达5年。“文革”期间,童秉纲又被以“漏网右派”的名义进行专政,关押1年,劳改2年半,受尽了折磨,经历了多次生死考验 。

人物评价

编辑

童秉纲童秉纲

童秉纲讲课思路清晰,论证严密,深入浅出,把玄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马晖扬教授评)

童秉纲在非定常空气动力学、生物流体力学、航天器热防护气动热力学等前沿领域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工作 。(《科学时报》评)

逆境很长,服务很多,很晚创业,小有成就。 (自评)

(童秉纲)高尚正直、和蔼善良、博学谦逊、严谨务实,宽厚仁慈,律己利人。 (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邓勇教授评)

童先生(童秉纲)的一生不畏曲折、追求真理,和蔼善良,提携后辈。 (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局长苏刚)

童先生(童秉纲)是学校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应永远铭记。 (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副院长倪明玖评)

童先生一生虚怀若谷、淡泊名利、不畏曲折、真诚坦荡、治学严谨,是国科大的师者典范和学者楷模。童先生为力学教育奋斗了60余年,执教生涯中始终坚持“要给学生一勺水,自己就要先有一缸水”的教育理念,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童先生的学风和人格精神值得永远铭记和终身学习。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董纪昌评)

人物影响

编辑

2007年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召开“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研讨会,庆贺童秉纲院士从教55周年,童秉纲院士的学生、同事20余人,专程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及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等地赶来参加研讨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书记邓勇代表学校向童秉纲赠送了“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从教55周年纪念牌 。

下一篇 万卫星

上一篇 曾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