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新 编辑

土壤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文新陈文新

陈文新(1926年9月23日-2021年10月7日),女,湖南省浏阳县人,土壤微生物及细菌分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1952年,陈文新毕业于武汉大学;1958年,在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获副博士学位 ;1959年,学成回国后,进入北京农业大学从事教学和农业科研工作 ;1982年—1983年,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访问学者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陈文新一直从事土壤微生物学与细菌分类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 。

2021年10月7日,陈文新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陈文新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26年9月23日

逝世日期:2021年10月7日

毕业院校:武汉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籍贯:湖南省浏阳

人物生平

编辑

1926年9月23日,陈文新出生在湖南浏阳镇头镇炭坡。

陈文新图册

1942年,陈文新远赴武冈战时中学——国立第十一中学(现岳阳市一中)求学 。

1945年,陈文新高中毕业回到家乡教了两年小学 。

1952年,陈文新毕业于武汉大学。

1958年,陈文新在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获副博士学位 。

1959年,陈文新学成回国后,进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从事教学和农业科研工作 。

1982年—1983年,陈文新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做访问学者 。

2001年,陈文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陈文新院士

2021年10月7日,陈文新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陈文新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细菌分子分类实验室;建立了根瘤菌资源数据库;提出了否定根瘤菌“寄主专一性”及与植物“互接种族”传统观念的新见解 ;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根瘤菌资源库和数据库,菌株数量和所属寄主植物种类居世界首位,确立了一套科学的根瘤菌分类、鉴定技术方法及数据处理程序 ;她证明根瘤菌-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的多样性证明根瘤菌-豆科植物的共生关系的多样性、揭示近源菌株与植物不同品种间的共生有效性差异巨大、对根瘤菌共生机制的进化提出了新观点、发现禾本科植物与豆科植物间、混种植可以排除根瘤菌“氮阻遏”的障碍,并且两者互作共高产 。

据2020年1月中国科学院官网显示,陈文新参加并组织完成对中国32个省(市)700个县的豆科植物结瘤情况调查,采集根瘤标本7000多份新发现可以结瘤的豆科植物300多种分离并保藏根瘤5000多株在数量上和所属宿主种类上占重要地位。发现了一批耐酸、碱、盐、高温、低温性强的珍贵根瘤菌种质资源,并对近2000株具代表性的根瘤菌进行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描述并发表瘤菌的2个新属、8个新种 。

截至2015年6月,陈文新带领学生在中国的土地上进行豆科植物根瘤情况的调查和采集工作。她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各种豆科植物结瘤情况进行挖掘调查,采集植物根瘤标本一万多份,其中300多种植物结瘤情况未见记载;分离、纯化并回接原寄主结瘤确认后,入库保藏根瘤菌12000株 。

学术论文

据2020年1月湖南大学官网显示,陈文新先后发表140余篇论文 。论文如下:

王若楠;邱小倩;刘亮;袁红莉;陈文新微生物降解低阶煤的研究及产物腐植酸的应用.腐植酸.2017(6).3-9,44

张宇飞;王延庆;闻邦椿浸液轴向运动板的非线性自由振动和内共振分析.振动与冲击.2017(18). 36-42,84

陈文新;童丽平我两次到毛主席家做客.湖北文史.2016(1).116-124

刘述锡;隋伟娜;孙淑艳;林勇;李冬北黄海北部近岸海域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海洋湖沼通报.2015(2). 128-138

王浩;赵双进;王绍东;陈文新不同茬口土壤和大豆品种对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4(6). 648-654

冀照君;王非梦;王素阁;杨升辉;郭瑞;唐汝友;陈文新;陈文峰鲁黄1号大豆与根瘤菌的共生匹配性.应用生态学报.2014(12).3573-3579

陈文新发展新型无废弃物农业 减少面源污染源.资源环境与发展.2014(02).4-7

袁红莉;陈文新;木村真人褐煤风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演潜.微生物学报.1998(6).411-

陈文新发展新型无废弃物农业减少面源污染源.中国科技奖励.2013(11).6-8

陈文新发展新型无废弃物农业 减少面源污染源.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21).59-61

刘晓云;陈文峰;陈文新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及其分类研究进展.微生物学通报.2002(5). 73-76

谷峻;张静苗;贾瑞宗;陈文新山蚂蝗慢生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微生物学报.2011(10).1310-1317

刘杰;汪恩涛;陈文新豆科植物根瘤内生细菌的发现及其研究进展.微生物学报.2011(8).1001-1006

曾昭海;胡跃高;胡跃高;隋新华;陈丹明接种高效根瘤菌对紫花苜蓿-禾本科混播组合生产性能的影响.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5). 55-58

Wang, F.;Zhang, Y.;Liu, J.;Song, A.;Liu, Q.;Chen, W.;Comparison of phylogeny analysis methods for rhizobia asolated from Albizia spp., Acacia spp. and Leucaena leucocephala.Wei sheng wu xue bao = 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2008(1).1-7

邹向宏;陈文新;韦革宏;陈明海南根瘤菌S↓(25)的质粒生物学特性.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7(2).178-

Chen, Q.;Chen, W.;Zhang, X.;Li, D.;Lindstrom, K.;Genetic diversity of rhizobia isolated from some legumes in Sichuan, China.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Biology.2008(1).83-89

隋新华;韩丽丽;汪恩涛;江枫;刘艺海;陈文新中国温带地区根瘤菌与山黎豆和棘豆的新共生组合.中国科学. C辑, 生命科学.2008(10). 963-973

满朝新;王浩;陈文峰;陈文新改进的稳定小分子量RNA(LMW)指纹图谱技术.微生物学杂志.2008(03).1-3

隋新华;韩丽丽;汪恩涛;江枫;刘艺海;陈文新中国温带地区根瘤菌与山黎豆和棘豆的新共生组合.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2008(10).963-973

李自刚;边传周;介晓磊;赵跃进;王宏斌;陈文新Cd污染土壤对3种稻秸原位降解菌剂降解效果的影响.甘肃农业科技.2008(3).9-13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秸秆覆盖免耕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生态特征研究.生态学报.2001(10).1704-

许杨彪复方天麻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药物分析杂志.2007(5).746-748

严雪瑞;陈文峰;陈文新;傅俊范;薛彩云;隋新华小叶锦鸡儿根瘤菌的分离及其16S rDNA PCR-RFLP分析.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7(2).141-146

汤晖;隋新华;陈文新高效快生型大豆根瘤菌的筛选及分子标记.大豆通报.2007(4).35-38

严雪瑞;陈文峰;陈文新;傅俊范;周如军;隋新华辽宁营口地区锦鸡儿与树锦鸡儿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1). 44-48

高俊莲;孙建光;陈文新斜茎黄芪根瘤菌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多样性研究.生物技术通报.2007(1).124-127

雷霞;陈文峰;隋新华;陈文新根瘤菌多相分类的研究进展.微生物学杂志.2007(6).77-80

胡清华;张小平;陈强;李登煜;陈文新;LINDSTROM K四川攀西干热河谷区根瘤菌的多样性研究.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7(5).697-703

张勇法;王风芹;陈文新我国豇豆和绿豆根瘤菌的数值分类及16S rDNA PCR-RFLP研究.微生物学报.2006(6).861-868

汤晖;隋新华;陈文新一株耐碱根瘤菌的筛选与鉴定.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6(05).13-16

谷峻;陈文新中国北方地区甘草根瘤菌表型及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6(7).1321-1327

赵士豪;王来福;陈文新根瘤菌对紫花苜蓿接种效果的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6(23).6258-6259

刘杰;汪玲玲;汪恩涛;李颖;陈文新河北地区花生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6(02).344-352

汤晖;隋新华;陈文新一株耐碱根瘤菌的筛选与鉴定.中国农学通报.2006(08).74-76

王浩;绳志雅;隋新华;陈文新用gfp基因标记法研究大豆根瘤菌在大豆根部定殖结瘤情况.微生物学杂志.2006(2).1-4

曾昭海;胡跃高;陈文新;隋新华;赵晓萌共生固氮在农牧业上的作用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4).21-24

刘茜;赵士豪;王来福;陈文新甘草高效根瘤菌菌株筛选试验研究.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5(1).58-61,66

Liu, Y.;Sui, X.-H.;Chen, W.-X.;Phenotypic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rhizobia isolated from root modules of Hedysarum spp. grown in the northern and northwestern regions of China.Acta Ecologica Sinica.2005(5).1088-1094

杨金水;袁红莉;陈文新斜卧青霉P6木素过氧化物酶的褐煤降解活性及cDNA克隆.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833-839

赵士豪;王来福;陈文新根瘤菌对紫花苜蓿接种效果的初步研究.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5(3).63-66

彭桂香;陈文新;谭志远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用于亲缘关系密切的根瘤菌种群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4).58-62

杨金水;袁红莉;陈文新褐煤降解真菌--青霉菌P6的胞外酶研究.中国环境科学.2004(1).24-27

陈强;陈文新;张小平;李登煜;K.Lindstrom省葛藤属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4(11).1641-1646

陈文新;汪恩涛;陈文峰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国农业科学.2004(1).81-86

陈文峰;刘杰;陈文新木本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及多样性研究进展.科学技术与工程.2004(11).954-959

杨金水;袁红莉;刘庆洪;阮芳勇;王贺祥;陈文新斜卧青霉菌P6木素过氧化物酶的纯化与特性.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02).1-5

陈强;陈文新;张小平;李登煜;K Lindstrom四川省葛藤属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4(11).1641-1646

曾昭海;隋新华;胡跃高;陈丹明;陈文新;郜瑞路紫花苜蓿-根瘤菌高效共生体筛选及田间作用效果.草业学报.2004(5).95-100

陈文新豆科植物根瘤菌-固氮体系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草地学报.2004(1).1-2

陈文新中国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多样性与系统发育.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4(02).6-7

陈文新;陈文峰发挥生物固氮作用减少化学氮肥用量.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6).3-6

谷峻;陈文峰;陈强;陈文新根瘤菌群体感应系统研究进展.微生物学通报.2004(6). 110-114

曾昭海;陈文新;胡跃高;隋新华;陈丹明应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苜蓿根瘤菌的田间竞争结瘤能力.生态学报.2004(7). 1341-1345

陈文峰;陈文新我国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多样性及应用基础研究.生物学通报.2003(7).1-4

刘杰;陈文新我国中东部地区紫穗、紫荆、紫藤根瘤菌的数值分类及16SrDNA PCR—RFLP研究.中国农业科学.2003(1).17-25

曾昭海;陈丹明;胡跃高;隋新华;陈文新不同生态区若干典型作物土壤中紫花苜蓿土著根瘤菌分布状况.草业科学.2003(10).26-28

王素英;陈文新;杨晓丽黄芪根瘤菌新表观群中心菌株与相关根瘤菌的DNA同源性分析.科技通报.2003(6).439-441

高云超;蔡作新;朱文珊;陈文新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氮转化细菌区系的影响.生态科学.2003(2).150-152

陈强;张小平;李登煜;陈文新;K.Lindstrom;Z.Terefework用AFLP技术检测慢生型花生根瘤菌竞争结瘤的研究.生态学报.2003(10).2189-2194

陈文峰;陈文新豆科树种刺槐、黄檀、合欢根瘤菌的数值分类及16S rDNA-PCR RFLP研究.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3(1). 53-58

杨金水;袁红莉;陈文新锰过氧化物酶(MnP)的研究进展.生物技术.2003(02).45-47

刘晓云;陈文新三叶草、猪屎豆和含羞草植物根瘤菌16SrDNA PCR—RFLP分析和数值分类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3(3).1-6

曾昭海;陈丹明;胡跃高;隋新华;陈文新不同生态区若干典型作物土壤中紫花苜蓿土著根瘤菌分布状况.草业科学.2003(10).26-28

郑君芳;陈文峰;刘桂荣;隋新华;朱万孚;陈文新;Randal N.Johnston;刘树林根瘤菌基因组结构的多样性及其与系统发育的关系.微生物学通报.2003(4).72-76

李颖;阮小超;陈文新宁夏沙坡头地区根瘤菌特性分析:II.多位点酶电泳酶谱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7(1).31-

杨利平;刘桂芳;张彦妮百合抗性品系的培育.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6).33-35

阚凤玲;陈文新西部某些根瘤菌的数值分类和16S rDNA PCR-RFLP分析.微生物学通报.2002(3).1-8

韦革宏;朱铭莪;郭杰;陈文新苜蓿中华根瘤菌与鹰嘴豆中慢生根瘤菌原生质体的融合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2(1).18-22

韦革宏;刘虎岐;孙科技;郝鲜俊;陈文新河南省豆科植物根瘤菌表型多样性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71-75

陈文新;李阜棣;闫章才我国土壤微生物学和生物固氮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4).6-12

陈强;张小平;李登煜;陈文新;K.Lindstrm;Z.Terefework从豆科植物的根瘤中直接提取根瘤菌DNA的方法.微生物学通报.2002(6).63-67

韦革宏;郝鲜俊;孙科技;刘虎岐;陈文新山东省根瘤菌表型多样性及数值分析.生物多样性.2002(2). 208-212

辛玉华;陈文新两个黄芪根瘤菌新类群代表菌株的16S rDNA序列分析.微生物学报.2002(05).521-525

袁红莉;杨金水;王风芹;应娇妍;李宝珍;陈文新不可再生能源物质褐煤的生物可持续发展问题展望——微生物转化与利用研究.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03).13-17

王风芹;袁红莉;陈文新微生物降解褐煤的酶学机理.生物技术.2002(2).45-47

陈丹明;曾昭海;隋新华;胡耀高;陈文新紫花苜蓿高效共生根瘤菌的筛选.草业科学.2002(6).27-31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秸秆覆盖免耕土壤细菌和真菌生物量与活性的研究.生态学杂志.2001(02).30-36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耕作方法对土壤真菌数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4).30-36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多点接种方法计数土壤细菌生理类群的研究.微生物学通报.2001(4). 1

余日胜;洪翔;苏咏元肝脏巨大孤立性坏死结节一例.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8).637-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秸秆覆盖免耕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与生态特征研究.生态学报.2001(10).1704-1710

韦革宏;贺学礼;郭杰;朱铭莪;陈文新豌豆根瘤菌与新疆中华根瘤菌原生质体的属间融合研究.生物工程学报.2001(5).534-

韦革宏;朱铭莪;陈文新鸡眼草根瘤菌的16S rDNA全序列分析.微生物学报.2001(1).113-

韦革宏;陈文新;朱铭莪西北半干旱地区黄芪根瘤菌DNA同源性及16S rDNA全序列分析.中国农业科学.2001(4). 410

韦革宏;陈文新;朱铭莪木蓝根瘤菌的16S rDNA全序列分析及DNA-DNA杂交.遗传学报.2000(11).1027-

闫爱民;陈文新两个根瘤菌新群的系统发育学分析.微生物学报.2000(1).1-8

王慧敏;刘西莉防沙治沙植物多功能根瘤菌种衣剂.中国农业科学.2000(5).106

彭桂香;谭志远DNA同源性分析最终确定新疆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0(6).572-576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细菌群落区系的影响.生态科学.2000(3).27-32

韦革宏;陈文新;朱铭莪陕甘宁地区根瘤菌的16SrDNA PCR-RFLP分析.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0(4).333-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土壤原生动物群落及其生态功能.生态学杂志.2000(1).59-

韦革宏;陈文新;朱铭莪木蓝根瘤菌的16S rDNA全序列分析及DNA朌NA杂交.遗传学报.2000(11).1027-1032

袁红莉;蔡亚岐;周希贵;陈文新微生物降解褐煤产生的腐植酸化学特性研究.环境化学.2000(3). 240

阎爱民;陈文新三个根瘤菌新群的DNA-DNA杂交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1). 14

王素英;李新锁;陈文新;刘新成河北省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的初步调查研究.天津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03).32-36

阎爱民;陈文新苜蓿,草木樨,锦鸡儿根瘤菌的表型多样性分析.生物多样性.1999(2).112-118

王静;马玉珍;史清亮;陈文新;蔡雪梅山西根瘤菌资源多样性与特异性研究.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1).79-84

高俊莲;陈文新;TEREFEWORK Zewdu;LINDSTROM Kristina应用AFLP技术对斜茎黄芪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研究.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4). 54

李颖;赵达宁;陈文新;牛天贵根瘤菌资源数据库的更新和应用.微生物学通报.1999(03).205-207

姚竹云;陈文新胡枝子属根瘤菌的多相分类研究.微生物学报.1999(4).287-

李颖;白雨;陈文新沙坡头地区根瘤菌DNA同源性及16SrDNA全序列.微生物学报.1999(2).95-

韦革宏;刘虎岐;朱铭莪;陈文新陕甘宁地区黄芪根瘤菌表型多样性研究.西北农业大学学报.1999(3). 28

高俊莲;陈文新斜茎黄芪根瘤菌的16SrDNA和23SrDNAPCR—RFLP比较分析.微生物学通报.1999(2).120-125

Wei, G.;Chen, W.;Zhu, M.;A study on taxonomy of rhizobia isolated from Kummerwia sp. and Indigofera sp..Wei sheng wu xue bao = Acta microbiologica Sinica.1999(5).387-395

韦革宏;陈文新;朱铭莪陕甘宁地区根瘤菌数值分类与DNA同源性分析.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1). 74

袁红莉;蔡亚岐;周希贵;陈文新降解褐煤菌种选育及降解产物研究.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S1).21-24

王静;马玉珍;史清亮;陈文新;蔡雪梅山西根瘤菌资源多样性与特异性研究.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9(1). 80

邹向宏;陈文新根瘤菌质粒的生物学特性.微生物学通报.1998(2).101-104

袁红莉;陈文新;木村真人褐煤风化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微生物学报.1998(06).411-416

姚竹云;陈文新多相分类技术在根瘤菌分类中的应用(综述).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8(2).161-

高俊莲;段勇;陈文新内蒙古根瘤菌的数值分类.微生物学通报.1998(3). 125

陈文新细菌系统发育.微生物学报.1998(3).240-243

高俊莲;邱玉慧斜茎黄芪根瘤菌表型性状数值分析.微生物学杂志.1998(4).9-16

赵达宁;李颖;陈文新根瘤菌资源库的改造和扩充.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8(03).12-47

闫爱民;陈文新干旱地区几种豆科植物根瘤菌的数值分类和SD—PAGE全细胞蛋白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8(4).354-359

谭志远;陈文新根瘤菌新类群的全细胞蛋白电泳及16S rDNA全序列分析.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8(1).65-69

隋新华;汪恩涛;陈文新;王慧敏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杆菌的数值分类及DNA同源性分析.植物病理学报.1998(1). 79

阎爱民;陈文新三个根瘤菌新亚群的16S rDNA-RFLP分析.高技术通讯.1998(9). 50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土壤真菌群落生态特征与养分转化.生态科学.1998(1).60-66

王素英;陈文新多位点酶电泳在黄芪根瘤菌分类中的应用.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7(03).268-272

袁红莉;陈文新;木村真人褐煤风化过程中化学特性的变化.环境化学.1997(04).311-315

谭志远;陈文新根瘤菌新类群代表菌株的16S rDNA全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地位.微生物学报.1997(06).411-416

阎爱民;陈文新根瘤菌多样性分析中的几种分子生物学方法.微生物学通报.1997(6). 362

邹向宏;陈文新海南根瘤菌S25的质粒生物学特性.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7(2).178-184

张磊;程丽娟某些野生豆科植物共生根瘤菌的分类研究.土壤.1997(6).287-291

谭志远;牛天贵;陈文新天山根瘤菌(R.tianshanense)模式菌株16SrDNA全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高技术通讯.1997(1).5-

王素英;陈文新黄芪根瘤菌的分类研究.微生物学报.1997(05).335-343

李颖;阮小超;陈文新宁夏沙坡头地区根瘤菌特性分析:II.多位点酶电泳酶谱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7(1). 31

王素英;陈文新黄芪根瘤菌的多样性分析.微生物学通报.1997(2).67-72

袁红莉;陈文新煤的微生物液化.微生物学通报.1997(5).284-

邹向宏;李阜棣紫云英根瘤菌共生基因分布及其共生效应的多样性.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1997(1).49-54

李颖;阮小超;陈文新宁夏沙坡头地区根瘤菌特性分析I.数值分类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6(5).15-

张利平;陈文新;阮继生链孢裹放线菌及其相关菌的数值分类研究.微生物学报.1996(5).323-

许晓东;陈文新天山根瘤菌全细胞蛋白电泳和多位点酶电泳分析.微生物学通报.1996(3).131-135

李颖;牛天贵;陈文新压缩根瘤菌分类属性空间的聚类方法研究.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5(02).115-125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秸秆覆盖免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养分转化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94(6).41-

汪恩涛;李英波;阎大来;冯继东;陈文新海南快生根瘤菌I66的部分16SrRNA序列测定.微生物学报.1994(3). 248

李英波;汪恩涛;冯继东;陈文新华癸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地位.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4(2). 115

曲春枫;赵乃昕;汪恩涛;陈文新;李竣椰毒假单胞菌部分16S rRNA序列测定及其系统发育地位.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94(6). 387

孙建光;章芃;王昌平;陈文新;周荣柏;余世杰;邓晓峰海南省根瘤菌资源考察及分类.微生物学报.1993(2).135-143

李广善;陈文新用DNA同源性的方法确定柽麻根瘤菌的分类地位.微生物学报.1992(02).151-154

苏宝林;王志敏;陈文新;廉平湖北京地区水稻田土壤固氮活性的初步研究.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1(1). 23

王志敏;苏宝林;陈文新;廉平湖北京地区水稻根际固氮活性的初步研究.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1(4).41

承担项目

截至2015年6月,陈文新先后主持国家科委、国家自然基金委一系列课题及国际合作项目 。

科技奖励

截至2015年6月,陈文新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一、二等奖6项 。

时间

研究项目

所获奖励及等级

作者排名

1986年9月

新疆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分类

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

第一名

1991年7月

快生型大豆根瘤菌分类地位的确定

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

第一名

1995年5月

海南省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与分类

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

第一名

1998年12月

我国“ 三北地区” 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和分类

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

第一名

2001年

中国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多样性、分类和系统发育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

第一名

人才培养

教学成果

时间

研究项目

所获奖励及等级

作者排名

1996年3月

土壤和环境微生物学

农业部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第一名

研究生培养

截至2016年9月,陈文新先后培养了50名博士、硕士 。

荣誉表彰

时间

所获荣誉

2001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9年

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

2017年

中国有机肥行业突出贡献人物

社会任职

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1996年

国际根瘤菌/土壤杆菌分类分委会委员

2003年

农业部农业环境微生物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第一界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3年

中国生态学会微生物生态专业委员会顾问委员

个人生活

编辑

陈文新与毛泽东合影陈文新与毛泽东合影

陈文新其父陈昌(字章甫)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湖南学运和工运的领导者之一,曾参加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也是毛泽东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求学时的同窗挚友。母亲毛秉琴抚养姐妹三人。父亲牺牲前对母亲的嘱托是:“好好抚育三个女儿,继承父志” 。1917年,陈昌与毛泽东同在湖南一师附小任教,同住长沙青山祠,一锅吃饭,亲如一家 。

陈文新的父亲在小学执教,与毛泽东家是邻居 。陈文新的母亲也姓毛,因毛泽东与毛秉琴同姓,主席便称陈母为大姐 。毛秉琴比毛泽东大半岁,毛泽东就认毛秉琴做了姐姐,毛秉琴大女儿喊毛泽东为舅舅。后来出生的陈文新也成了毛泽东的“外甥女” 。

1943年,陈文新进入国立十一中高一20班学习,老师多为北方流亡教师,陈文新的数学老师是李旦村,英语老师是海外留过学的蒋光增 。

1951年4月,正在武汉大学读书的陈文新为母亲代笔,给毛主席写了封信,在信中她向毛主席汇报了自己上学的情况。5月初的一个早晨,她收到毛主席的亲笔回信:“希望你们姐妹们努力学习或工作,继承你父亲的遗志,为人民国家建设服务!” 。

人物评价

编辑

陈文新院士在根瘤菌这条“既艰辛耗时又偏僻生冷”的研究道路上,数十年踏遍青山,采集、研究根瘤菌,让这种看不见的微生物为人类做出大贡献。她一手创立的“中国农大根瘤菌研究中心”成为中国现代根瘤菌分类学的开拓者,引领中国的根瘤菌分类研究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陈文新为现代根瘤菌分类体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踏遍青山采集根瘤菌,研究根瘤菌微生物在祖国大地为人类做贡献 。(《中国科学报》评)

陈文新为建立国际根瘤菌系统作了重要贡献 。(华中农业大学评)

陈文新是中国土壤微生物学的重量级人物之一 。(武汉大学新闻网评)

下一篇 黄宏嘉

上一篇 吴新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