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浩 编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和激光化学家

张存浩张存浩

张存浩(1928年2月23日-2024年7月12日),出生于天津,籍贯山东无棣,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美国密歇根大学硕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0年,张存浩从美国学成归国。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所长。 20世纪50年代,他与合作者研制出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高效熔催化剂,乙烯及三碳以上产品产率超过当时国际最高水平。60年代,致力于固液和固体火箭推进剂及发动机的研究,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比较全面完整地解答了固体推进剂的侵蚀燃烧和临界流速现象。70年代,开创中国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领域,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氟化氢/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80年代以来,开拓和引领中国短波长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和探索。 1980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年,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同年,任中国科协副主席。

张存浩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众多奖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生30余名。 2016年,国家天文台将编号“1928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存浩星”。

2024年7月12日,张存浩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张存浩

国籍:中国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1928年2月23日

逝世日期:2024年7月12日

毕业院校:密歇根大学、国立中央大学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07年当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祖籍:山东无棣

逝世地:北京

人物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1928年2月23日,张存浩出生于天津 ,祖籍山东无棣,爷爷张鸣岐曾任清末两广总督,父亲张铸早年留学美国,曾任天津化工局高级工程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抵制奴化教育,被送往在重庆大学任教的姑父家抚养,继续学业。姑父傅鹰,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是一位物理化学家。姑母张锦,也曾任教于北京大学,是中国有机化学领域较早的女博士、教授。 1938年,进入重庆南开中学就读。 后因战事,又随姑父姑母辗转于重庆、福建等地。 1940年,进入福建长汀中学学习。 1943年,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次年,转到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现为南京工业大学);同年,前往天津南开大学化学工程系攻读研究生。1948年,赴美留学,先入爱荷华州立大学化学系,后转入密西根大学化工系攻读研究生。1950年,获得密西根大学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同年,放弃继续留学计划,返回中国。

科研经历

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研究

50年代初,张存浩(左一)在实验室进行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实验 50年代初,张存浩(左一)在实验室进行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实验

1951年,在参观过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前身)后,张存浩谢绝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4所北京地区高校和研究单位的聘请,告别姑父、姑母,只身前往大连,被分配到东北科研所大连分所燃料第一研究室工作。 1951至1958年间,他和楼南泉、王善鋆、卢佩章等人在所长张大煜指导下,进行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研究,创造性地研究出一种性能良好的新型催化剂:氮化熔铁催化剂, 并建立起流化床水煤气合成油工艺体系,该体系的产率超过当时国际最高水平。 此外,他还研究了流化床反应的传热,并对返混效应作了合理解释,通过精细的元素平衡计算和修正,使数据比文献值更为可靠。

火箭推进剂和燃速理论研究

20世纪60年代,因国际形势骤变,中国急需独立自主地发展国防技术,张存浩随即转向火箭推进剂和燃速理论研究。他率领团队冒着生命危险在火箭试车台上做固液型火箭发动机实验,经数千次实验,先后研制出液体氧化剂喷注器等关键部件。 1964年,他和何国钟等人提出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模型,第一次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固体推进剂的侵蚀燃烧和临界流速现象。“文革”期间,火箭推进剂研究室迁往三线,他作为“五七大军”的一员,全家人一起被下放农村一年半。

激光研究

1987年,张存浩在全国量子化学会议上做学术报告 1987年,张存浩在全国量子化学会议上做学术报告

20世纪70年代,为应对国外挑战,激光成为国家战略前沿课题。1973年1月,在人、财、物匮乏的条件下,大连化物所组建激光化学实验室,张存浩担任实验室首任主任。 此后,领导中国第一台超音速扩散型氟化氢(氘)激光器的研制工作。该激光器的比功率达到100焦耳/克,后又提高到200焦耳/克,输出达数万瓦,相当于当时美国发表的水平,为发展中国高科技事业作出重要贡献。1978年至1982年间,他与沙国河等人一起研制了电子束引发的脉冲氟化氢激光器,单脉冲能量为70焦耳,并用以研究了2.8微米激光在固体表面形成的等离子波的性质。 20世纪80年代后,将研究重点转向激发态分子的化学和光谱(包括转动态分辨的能量转移和能级结构)以及短波长化学激光。1983年,与庄琦、张荣耀等开展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的研究,首次发展出光引发/放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1984年,与庄琦、黄瑞平等发明了一种在超音速流中大量制备一氟化氮两种电子激发态的方法,为研究可见光化学激光创造了条件。 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氟碘化学激光器。 1989年,与合作者一起研究出以电子激发态O2为基础的可见光化学激光新体系,使短波长化学激光的研究又向前发展一步。 1992年,领导团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

管理经历

1996年,张存浩(左)李振道(中)讨论中国科学基金工作 1996年,张存浩(左)李振道(中)讨论中国科学基金工作

1986年至1990年,张存浩出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开始“科研管理一肩挑”的学术生涯。 1991至1999年,出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在这期间,自然科学基金总经费增加了近8倍,先后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界建立合作关系,增设了管理科学部,新增了13个资助类别。 并两次上书国家领导人,最终成功申请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任期间,还推动成立中国科技管理部门中,第一个专业学风管理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 1998年,当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晚年生活

晚年的张存浩,仍积极关心激光实验进展,并致力培养学生。2002年,他将获得的何梁何利奖金和在香港等地讲学所得的的酬金,全部捐赠给大连化物所,设立奖学金,以激励更多的青年学者发奋学习、献身科研、报效祖国。他所带领的团队共有8项成果先后表得过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013年,张存浩(左二)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13年,张存浩(左二)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13年,张存浩(左三)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2013年,张存浩(左三)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人物逝世

2024年7月12日13时08分,张存浩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7月16日上午,存浩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

主要成就

编辑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50年代,张存浩与合作者研制出水煤气合成液体燃料的高效熔铁催化剂,乙烯及三碳以上产品产率均超过当时国际最高水平。60年代,致力于固液和固体火箭推进剂的研究,与合作者首次提出固体推进剂燃速的多层火焰理论,比较全面完整地解释了固体推进剂的侵蚀燃烧和临界流速现象。70年代,开创了中国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领域,主持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氟化氢\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张存浩开拓和引领了中国短波长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和探索。1983年,与合作者开展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研究;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效率及性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992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为推动中国化学激光领域的快速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张存浩院士还注重化学激光的机理和基础理论研究。20世纪80年代,他领导的研究团队率先开展了化学激光新体系和新“泵浦”反应的研究;开展了以双共振多光子电离光谱技术研究分子激发态光谱和分子碰撞传能动力学。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或领先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首创研究极短寿命分子激发态的“离子凹陷光谱”方法,并用该方法首次测定了氨分子预解离激发态的寿命为100飞秒。该成果被《Science》主编列为亚洲代表性科研成果之一。在国际上首次观测到混合电子态的分子碰撞传能过程中的量子干涉效应,并明确此量子干涉效应本质上是一种物质波的干涉。这项成果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科研成果奖励

时间

奖励名称

2013年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2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0年

陈嘉庚科学奖化学科学奖

1999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97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7年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7年

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1996年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4年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3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89年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6年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5年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2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1979年

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1956年

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参考来源:

学术论著

张存浩先后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100余篇,下表列出其部分代表性论文。

时间

论文标题

发表期刊

2013年

P2O5和H2SO4射流脱除单重态氧气流中的水汽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12年

冷射流方法脱除单重态氧气流中的水汽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6年

单纵模Nd:YAG激光抽运H2-He混合气体中的强后向受激拉曼散射

《中国激光》

2005年

355nm脉冲激光在甲烷中的高效多波长拉曼转换

《强激光与粒子束》

2005年

三倍频Nd:YAG激光抽运氧气中的受激拉曼和布里渊散射

《光学学报》

2004年

分子单重/叁重混合激发态碰撞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

《物理化学学报》

2003年

科学道德建设与科技工作者的责任

《科学中国人》

2002年

射流式单重态氧发生器研究

《化学物理学报》

2002年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促进科学事业发展

《中国科学基金》

2000年

光腔衰荡光谱方法研究正丙醇羟基泛频光谱和分子构象

《化学物理学报》

2000年

异丙醇的O-H伸缩振动泛频光谱和分子构像

《化学物理学报》

1999年

关于中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若干思考

《科学》

1998年

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讨论

《科研管理》

1998年

CRDS技术实时检测COIL中O2浓度的实验研究

《化学物理学报》

1998年

重视科技论文的语文质量

《卫生职业教育》

1993年

从两个实例看当前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大学化学》

1993年

呋喃分子在450nm的多光子电离碎片化动力学

《化学物理学报》

1988年

新型nH电感测量仪的研制

《计量技术》

1985年

2.8μm氟化氢激光脉冲在固体表面上产生的激光支持爆震波和冲量

《中国科学》

参考来源:

人才培养

张存浩一贯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他积极创造和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团队中一批中青年骨干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在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期间,积极推动制定了资助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政策和制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科研环境,为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 他主持启动了中国首个人才项目“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资金”,于1994年设立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奖。该奖在20年间资助了逾3000名青年科学家,至2014年,已有近200位受资助科学家当选为两院院士。

他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生30余名。 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共事或带过的中青年骨干和学生,有何国钟、沙国河、杨柏龄、桑凤亭、杨学明、解金春等。

荣誉表彰

时间

荣誉表彰

2007年

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1998年

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1992年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1980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5年

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社会职务

编辑

时间

担任职务

1998年至2003年

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

1993年至1998年

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

1991年至1994年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三届常务理事

1991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1991年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1990年

英国化学会《法拉第会刊Ⅱ》 外国编委

1989年至1994年

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分子结构和光谱委员会委员

1986年至1990年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二届常务理事

1986年

《物理化学学报》编委

1986年

《光谱化学学报》编委

1984年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

1980年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964年

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参考来源:

此外,张存浩还担任《中国激光》、《科学》、《化学物理学报》等杂志副主编,被聘任为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兼职教授, 并先后当选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十四大主席团成员。

个人生活

编辑

家庭背景

关系

姓名

简介

祖父

张鸣岐

曾任清末两广总督。

父亲

张铸

早年留学美国,曾任天津化工局高级工程师。

母亲

龙文瑗

云南哈尼族人,文化知识不多。

伯父

张锐

建筑设计师,曾留学海外。

叔父

张镈

建筑设计大师,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建筑总设计师。

姑父

傅鹰

物理化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姑母

张锦

中国有机化学领域较早的女博士、教授,曾任教于北京大学。

参考来源:

家庭生活

关系

姓名

简介

妻子

迟云霞

1954年,与张存浩结婚,婚后育有二子。

长子

张捷

张存浩长子,后与王竹戌结婚。

次子

张融

曾在家乡无棣投资建厂,提供技术指导。

参考来源:

兴趣爱好

张存浩热爱古典音乐,会唱上千首歌。家中收藏有留声机和很多古典音乐唱片,常为拜访他的朋友即兴演唱。对于不同的作曲家、乐队、指挥家,都如数家珍。喜欢读战争史,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人物评价

编辑

张存浩院士一贯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几十年来,他积极创造和提供有利条件,促进团队中一批中青年骨干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在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期间,积极推动制定资助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政策和制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科研环境,为优秀青年科学家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发展空间。(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评语)

作为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和中国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面对科技界的不正之风和弄虚作假,他推动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倡导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赢得社会赞誉。(新华社 评)

张存浩是“任务带学科”的典范。他在开创我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等研究领域并取得了多项杰出成果的同时,还推动我国化学激光和分子反应动力学等学科的建立和快速发展。他用一次次研究成果解了祖国的燃眉之急,也实现了他的科学报国梦。(人民网 评)

急国家之所急,张存浩是一位真正的“追光人”。他研究激光,追寻报国为民的信念之光、求真唯实的科学之光。他奉献自己,燃起了青年科技人才的希望之光,点亮了净化科研生态的精神之光。(学习时报 评)

张存浩宽厚待人,严于律己,善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他尊重知识,非常重视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和使用,对一些有才干的中青年科技人员,他敢于大胆提拔并委以重任,为他们施展才华创造良好条件。张存浩学识渊博,学术思想活跃,具有求实与创新精神、敏锐的学术判断力和旺盛的科学研究活力。他涉足的领域从催化、化工、化学反应动力学直到火箭推进剂、化学激光、激光化学等尖端和前沿科技领域。他的科研成果具有开创性,不少成果居世界领先地位。(厦门大学 评)

张存浩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大连化物所的一面旗帜,对大连化物所的发展和成就产生了巨大影响;张存浩的君子风范、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战略洞察力以及爱才情怀值得每个人用一生去学习。(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 评)

张存浩为推动我国化学激光领域的快速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杜祥琬院士 评)

人物影响

编辑

小行星命名

2016年1月4日,国家天文台将编号为“19282”的小行星命名为“张存浩星”。

整肃学界风气

张存浩认为,高尚的科学道德是履行科学对社会的责任的外在要求,是保证科学工作质量的内在要求,更是凝聚和激励科技工作者的重要精神力量。针对中国学界存在的科研不端行为、学术失范和浮躁学风等问题,他指出,必须依靠长期细致的、制度化的科学道德建设来逐步达到完善。1998年,他倡导设立基金委监督委员会,成为中国科研管理部门中第一个专门从事学风管理的机构。此后,又领导和参与了多项科学道德和学风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诱因,并借鉴国际经验,向国务院及有关部门提出进一步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振臂疾呼。2002年9月6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2年年会上,他作了题为《科学道德建设与科技工作者的责任》的特邀报告,指出中国学术界存在浮夸浮躁、弄虚作假、缺乏民主以及自由主义与部门或学科保护主义的“四大不正之风”,并就此,提出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建议。

下一篇 宋家树

上一篇 沈绪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