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鼻血管瘤 编辑
外文名:nasal angioma
就诊科室:耳鼻喉科;肿瘤科
多发群体:青、中年
常见发病部位:鼻及鼻窦;毛细血管瘤:鼻中隔;海绵状血管瘤:下鼻甲和上颌窦内
病因至今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胚胎性组织残余
鼻中隔血管瘤系胚性母血管细胞所发生。
2.慢性炎症
如出血性息肉,可发生于肉芽组织的血管变性,亦有人认为上颌窦海绵状血管瘤系息肉扭转、静脉淤滞等营养障碍所致。
3.外伤
鼻中隔前下部易受外伤、干燥等刺激,而毛细血管瘤多发于此处,或与外伤有关。
4.内分泌功能紊乱
鼻腔血管瘤可于妊娠期突然出现或增大,产后又缩小,且常出现于妊娠后期,可能与当时血循环障碍或内分泌活动有关。
鼻腔及鼻窦血管瘤的临床表现随病程长短及病变范围大小而异。反复鼻出血为本病的突出表现,每次出血量不等,出血多者可有继发性贫血,严重者可致休克,死亡者少见。出血侧鼻腔有进行性鼻塞。如肿瘤较大可压迫使鼻中隔偏向对侧,进而有两侧鼻塞。继发感染者鼻腔有臭味。肿瘤向后突入鼻咽部可导致咽鼓管阻塞,出现耳鸣、听力下降。鼻窦海绵状血管瘤较大者,可压迫窦壁,窦腔扩大,骨壁受压、吸收、变薄,甚至破坏。肿瘤向外扩展,可发生面部畸形、眼球突出、眼球移位、视力减退、复视、头痛等。
行常规鼻镜检查可发现鼻腔、鼻道内占位性病变,检查鼻腔可见紫红色的新生物,瘤体质软,多有压缩性和推让性,触之易出血,但无浸润表现。如有继发感染,其表面糜烂、坏死和伴有息肉。若病变只限于窦内,鼻腔可无改变,故往往不易诊断。有时不能发现确切的出血部位,或仅看到有血来自中鼻道。如果血管瘤已侵入鼻腔,则见中鼻道内有易出血的新生物。如穿刺上颌窦,针管内可抽出血液。
术前还需进行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CT或MRI可显示单侧鼻腔或鼻窦软组织肿块,伴局部骨质吸收,鼻腔外侧壁内移。增强扫描肿块显影明显加强。
根据临床表现、鼻腔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可诊断。不主张进行诊断性穿刺或钳取组织活检。活检易于造成出血,故应慎重,需在做好紧急鼻腔填塞止血准备后进行,但小而带蒂的血管瘤可以一次性切除,并做病理切片以确诊。
本病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但需与鼻咽部恶性肿瘤、纤维性鼻息肉和后鼻孔息肉相鉴别。海绵状血管瘤可使患侧鼻窦增大、骨质吸收、面部畸形,易与上颌恶性肿瘤、上颌窦坏死性息肉混淆。恶性肿瘤鼻咽表现与本病不同,肿瘤发展快,有早期颈淋巴结转移,活检可确诊。鼻息肉质较软,不易出血,触诊易活动,多有蒂发源于鼻腔或鼻窦。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