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寒 编辑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高热传染病,又称伤寒症,它最主要的特点是持续高热、腹痛、玫瑰疹、肝脾大等。伤寒的发病原因是由于伤寒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通过摄入受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而传播。主要疾病分型有普通型伤寒、轻型伤寒、暴发型伤寒、迁延型伤寒、逍遥型伤寒、顿挫型伤寒。
伤寒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头痛、疲惫、乏力、肌痛、干咳、厌食和消瘦、腹痛、腹泻、便秘、皮疹等。并发症主要有肠道出血、消化道穿孔、肝脾肿大、重症肺炎等。传染源主要是感染病患者和携带者,传播途径主要是食物和水源的传播。潜伏期一般为7-14天。
伤寒的治疗方式主要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喹诺酮类抗生素、阿奇霉素、头孢曲松等药物。同时,患者需要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和休息,调整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勤洗手。伤寒经积极治疗多可痊愈,极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及时,可死于严重并发症。为预防伤寒的发生,主要措施包括提高卫生环境、做好个人卫生习惯、饮食讲究卫生。此外,伤寒的疫苗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
最新研究进展方面,科学家们正在努力研发新型的伤寒疫苗,以提高预防效果和降低病死率。一些研究还发现了新的伤寒杆菌毒力相关因子,并通过研究它们的作用机制来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中医病名:伤寒
外文名:typhoid fever
别名:伤寒症
就诊科室:感染科
常见发病部位:全身
常见病因:伤寒沙门菌
常见症状:持续高热、腹痛、肝脾肿大、白细胞低下、玫瑰皮疹、表情淡漠、反应迟钝7、多发群体:人群普遍易感
传染性:有
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
是否遗传:否
根据不同发病年龄、机体免疫状态、基础病、细菌数量和毒力、治疗及时性等因素,伤寒常见临床类型包括:
普通型伤寒
存在典型的发热、玫瑰疹、腹痛等表现,由于现在多数患者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抗菌治疗,典型患者已较少见。
轻型伤寒
症状轻,病程短,1~2 周可恢复健康。
暴发型伤寒
迁延型伤寒
发热持续时间长,可达5周以上,常见于有慢性乙肝等基础病的患者。
逍遥型伤寒
初期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直至发生肠出血或穿孔时,才被诊断。
顿挫型伤寒
起病较急,近似普通型伤寒表现,但在1周左右发热等症状迅速消退而痊愈。
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沙门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发病原因
人类摄入伤寒沙门菌量越多,该病罹患率越高、潜伏期越短。未被胃酸杀死的细菌,穿过肠黏膜上皮屏障,进入肠道淋巴组织,并通过淋巴或血行途径播散,导致发热、腹痛等典型症状,细菌可滞留在肝脏、脾脏、骨髓内,成为感染复发的源头。
带菌者和患者是伤寒唯一的传染源。伤寒沙门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可引起该病。
诱发因素
人群对伤寒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年人更常见。其他诱发因素包括:
在伤寒高危地区工作或旅游,如南美洲、非洲、印度、东南亚等;
接触伤寒沙门菌的临床微生物工作者;
与近期感染伤寒的患者密切接触。
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从口进入消化道,通常可被胃酸杀灭。但如入侵菌量较多,或者胃酸分泌、肠道正常菌群关系等防御屏障功能受到破坏,伤寒杆菌就能进入小肠,入侵肠黏膜。伤寒杆菌在小肠内增殖,穿过肠黏膜上皮细胞到达肠壁固有层。感染伤寒杆菌后是否发病,与感染的细菌量、菌株的毒力、机体的免疫状态等有密切关系。一般感染活菌量越大,发病的机会越大;具有Vi抗原的菌株毒力较大,同样的感染量,发病率较高,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低下的情况,较容易感染发病。少数患者可能因为免疫能力不足,潜伏病灶内未被消灭的病原菌,又可再度繁殖,侵入血循环引起复发。伤寒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包括肝、脾、骨髓、淋巴组织等),单核-巨噬细胞的增生性反应,形成“伤寒结节”。病变部位以肠道,尤其回肠末段最为显著。
发病率
伤寒每年感染超过2600万患者。各地均有,发展中国家、(亚)热带多见,发达国家患者多为外出旅游后患病。在部分发展中国家,该病仍是一个重要的威胁健康的疾病,尤其是对儿童。
死亡率
据世卫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有 1100 万 - 2000 万人感染伤寒,其中 12.8 万- 16.1 万人死亡。
流行强度
伤寒带菌者和患者是伤寒的唯一传染源。
有胆石症或慢性胆囊炎等胆道系统疾病的女性或老年患者,容易变为慢性带菌者,少数患者可终身排出细菌。
伤寒沙门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摄入被污染的食物或水可引起该病。
日常密切接触苍蝇、蟑螂,也可引起伤寒的散发流行。
人群对伤寒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年人更常见,病后可获得稳固的免疫力。
伤寒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伴腹泻或便秘。
儿童患者及早期接受抗菌药物的患者症状较轻,1~2周可恢复健康。若不及时治疗,伤寒患者可出现神经错乱,甚至肠穿孔、肠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典型症状
伤寒潜伏期1~2周,其长短与感染菌数量和毒力有关,自然病程约4周。
伤寒常见症状有:
发热,可伴畏寒,热峰逐日升高,可达 40.5℃;
头痛;
疲惫、乏力;
肌痛;
干咳;
厌食和消瘦;
腹痛,呈弥漫性或位于右下腹;
腹泻或便秘;
肝脾大,可有触痛;
皮疹,50%以上患者可出现胸腹肩背部直径2~4mm淡红色小斑丘疹,压之褪色,分批出现,称为玫瑰疹,多在2~4日内消失;
相对缓脉,即体温升高和脉搏增快不成比例,是由于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
若患者未及时进行抗菌治疗,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即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也称为“伤寒面容”。
伴随症状
患者如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肠出血、肠穿孔等,可表现出相应症状。如出现中毒性肝炎,可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肝大等;如出现中毒性心肌炎,可表现为心悸、气短、心律失常等;如出现肠出血、肠穿孔,可表现为便血、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出现休克等。
任何人出现持续发热不退、腹痛、腹泻、玫瑰疹、肝脾大等疑似伤寒表现时,都应尽早就医。
极少数伤寒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剧烈腹痛,应警惕肠穿孔,更需及时就诊。
就诊科室
感染科。
诊断流程
就诊时医生可能会问如下问题:
1.长期居住及工作的地区;2.
近期是否有外出旅游;3.
近期是否有接触伤寒的患者;4.
症状开始及持续时间;5.
症状发生后的用药史。
医生详细了解患者病史、症状并结合患者血、骨髓、粪便等培养检查结果,通常即可明确诊断。
相关检查
查体
1.胸腹及肩背部是否有皮疹。2.
是否有相对缓脉。3.
腹部查体明确是否有肝脾大、腹部压痛。
白细胞数量多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肥达试验
即伤寒血清凝集实验,可测定患者血清中伤寒沙门菌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相应的抗体的滴度,若恢复期上述抗体滴度增高4倍以上可协助伤寒诊断。
伤寒沙门菌培养
血和骨髓培养阳性具有确诊意义,骨髓培养比血培养阳性率高;粪便培养阳性也可确诊。
病理检查
回肠远端微小脓肿及小溃疡形成,吞噬细胞吞噬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形成“伤寒细胞”,伤寒细胞大量聚集在小肠溃疡底部和周围,可形成伤寒肉芽肿或伤寒小结。
玫瑰疹在显微镜下显示为毛细血管扩张和单核细胞浸润,有时可见伤寒杆菌。
鉴别诊断
本病与病毒性感冒、细菌性痢疾等疾病有相似之处,医生将从多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诊断。
病毒性感冒
伤寒早期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可仅表现为发热,需与病毒性感冒相鉴别,后者多存在咽痛、鼻塞、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多可自愈,而伤寒体温多逐日升高,病程4周左右。
该病也出现发热、腹痛、腹泻,但痢疾多伴有里急后重、脓血便及白细胞升高,与伤寒不同。
布鲁氏菌病
也可出现高热、腹痛、肝脾大及神经系统症状,但患者多存在进食生肉或新鲜奶制品的病史。血培养发现布鲁氏菌,可与伤寒鉴别。
血行播散性结核病
伤寒一旦确诊,患者就应该进行隔离治疗,连续两次粪便培养阴性可解除隔离。
抗菌治疗是本病重要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此外,还应注意预防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一旦发生并发症则需进行相应治疗。
急性期治疗
包括抗菌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
一般治疗
隔离
该病一旦确诊就应该进行隔离,连续两次粪便培养阴性可解除隔离。
休息
充分休息,保证睡眠。
饮食注意事项
建议摄入高热量、高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包括足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避免进食坚硬、多渣的食物,以免发生肠穿孔和肠出血。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喹诺酮类抗生素
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
孕妇、儿童、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部分伤寒杆菌对该类药物耐药,尤其是东南亚流行的菌株。
阿奇霉素
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可试用该类药物。
头孢曲松
可用于儿童、孕妇。
多用于复杂而严重的病例。
手术治疗
若患者出现肠穿孔的并发症,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伤寒多呈急性发病过程,一般经及时有效抗菌治疗后可痊愈。
治愈性
该病病死率约为1%~5%。老年人、婴幼儿、营养不良者预后较差,并发肠穿孔、肠出血者病死率较高。
曾接受预防接种者病情较轻,预后较好。
并发症
伤寒经积极治疗多可痊愈,极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及时,可死于严重并发症。
肠出血或肠穿孔
多见于病程第3周,是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肠穿孔会导致肠内容物进入腹腔,引起剧烈的腹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发生休克甚至死亡,故肠穿孔并发腹膜炎者应尽早手术。
其他并发症
除注意个人、饮食卫生外,注射疫苗也是预防伤寒的重要手段。2.
伤寒Vi多糖疫苗,单剂0.5ml(含多糖菌苗30μg),前臂外侧肌注,适用于成人及2岁以上儿童,至少在外出旅游前1周肌注疫苗,对本品过敏者及孕妇禁忌使用。如需要持续防护,推荐每2~3年复种。3.
伤寒杆菌Ty21a活疫苗,为口服,适用于成人及6岁以上儿童,但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正在服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不宜服用。如果需要持续防护,推荐每3~5年复种。4.
对于易感伤寒的人群,推荐注射疫苗,需要注意的是,没有疫苗能做到百分之百保护,而且疫苗的保护作用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降低。5.
该病的日常生活管理重在隔离,避免感染他人。6.
通过疫苗和提高个人卫生意识,可有效预防该病。7.
家庭生活中,需要注意自我隔离,避免传染其他家庭成员。如患者应避免用手为别人抓取、传递及烹饪食物等。8.
足量足、疗程规律用药,避免私自停药。9.
勤洗手,使用热肥皂水冲洗30秒以上,饭前便后均应洗手。若无法洗手,建议常备含酒精的皮肤消毒剂。10.
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水,建议在伤寒疫区只饮用瓶装碳酸饮料、白酒或啤酒,饮品不要加冰,使用瓶装水刷牙,并避免洗澡时误饮洗澡水。11.
避免进食不能剥皮的水果或蔬菜。避免吃路边摊的食物,选取充分加热的食物。
古代:伤寒最早出现在古代中国,被称为“大病”。古代医书《素问》和《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伤寒的记载,描述到发热、身体不适和斑疹等症状。
17世纪:英国医生Thomas Sydenham对伤寒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研究,他描述了伤寒的典型症状,如高热、腹痛、便秘等,并给予了治疗方法。
19世纪中叶:法国医生Pierre Louis对大量伤寒病人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伤寒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病程和预后。他提出了伤寒的分类和治疗原则,并将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化。
19世纪末:德国医生Carl Joseph Eberth和捷克医生Wilhelm Widal独立于同一时期,分别发现了伤寒杆菌和Widal反应。这两个发现对于伤寒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世纪:伤寒的病原体伤寒杆菌被分离和培养,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随着抗生素的发展,如氯霉素和氨苄西林等,伤寒的治疗得到了改善。
现代:伤寒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存在,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随着疫苗的普及和卫生条件的改善,伤寒的发病率有所下降。然而,尚未找到根治伤寒的方法,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努力。
2019年12月4日,尼泊尔研究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论文,在尼泊尔开展的III期随机对照试验中,9个月至16岁的儿童随机接受TCV或A组脑膜炎球菌结合疫苗,研究认为,单剂量TCV疫苗具有免疫原性,可有效降低9个月至16岁儿童的伤寒菌血症风险。
2021年09月16日,顶级医学期刊NEJM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研究人员在马拉维布兰太尔进行了一项3期双盲试验,以评估Vi多糖伤寒结合疫苗(Vi-TCV)的功效。研究人员以1:1的比例将9个月至12岁的儿童随机分配到接种单剂Vi-TCV或脑膜炎球菌A群结合物(MenA)疫苗接种。结论在9个月至12岁的马拉维儿童中,与MenA疫苗相比,接种Vi-TCV疫苗可降低经血培养证实的伤寒发生率。
2023年04月28日,江苏大学医学院发表论文,利用pBAD33制备fruA的高表达菌株(WT-pfruA)及其空载体对照菌株(WT-pBAD33),通过细菌的生长曲线测定、泳动试验、T84细胞侵袭实验以及96孔微量板结晶紫染色法分别检测fruA对伤寒沙门菌生长、毒力及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结论:fruA基因可增强伤寒沙门菌的毒力及生物膜形成,并对其相关表型基因起正调控作用。
参考来源: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