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猩红热 编辑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主要在1至12天的潜伏期后出现,并分为普通型、脓毒型、中毒型和外科型(包含产科型)四种类型。疾病常在冬春季和温带地区流行,儿童为主要的易感人群。疾病的致病力主要来源于细菌本身产生的毒素和蛋白酶类。
主要的症状包括发热、咽峡炎和皮疹,而且病程中还可能出现变态反应性并发症。基于疾病的传染性,主要的传染源为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带菌者和猩红热患者,尤其是出现咽峡炎症状的患者。空气飞沫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但少数病例也会通过密切接触、皮肤创伤处或产道传播。
疾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抗菌治疗,其中青霉素是首选药物。此外,医生还可能进行一些对症治疗,如补液以缓解中毒症状,或必要时的切开引流治疗。患者在早期经足量抗感染治疗后,预后通常良好,但未经及时治疗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化脓或中毒性并发症。
猩红热的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有利于其治疗和预后。在治疗后,患者需要定期随诊,进行咽拭子细菌培养,一旦病原培养完全转阴及彻底消除病因,复发的可能性会显著降低。此外,对于猩红热患者,呼吸道隔离和手部卫生十分重要,能有效防止疾病的传播。
中医病名:猩红热
就诊科室:儿科、感染科
多发群体:儿童
常见病因: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传染性:是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少数病例经密切接触、皮肤创伤处或产道传播
相关药物:青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头孢类抗生素
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beta-haemolytic group A Streptococcus isolates,GAS),也叫酿脓链球菌,是革兰染色阳性球菌,其致病力来源于细菌本身产生的毒素和蛋白酶类。
致病毒素
致热性外毒素:即红疹毒素,能导致发热和猩红热皮疹,可抑制粒细胞吞噬功能,和影响T细胞功能及触发内毒素导致出血性坏死。
溶血素:分为O和S两种,可溶解红细胞、杀伤白细胞、血小板及损伤心脏。
致病蛋白酶
链激酶:可溶解血块并阻止血浆凝固。
透明质酸酶:能溶解组织间的透明质酸,最终有利于细菌在组织内扩散。
链道酶:能裂解具有高度粘稠度的DNA,从而破坏宿主的组织和细胞。
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酶:可损害含有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成分的组织和细胞。
血清浑浊因子:对机体产生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有抑制作用,有利于细菌的感染和扩散。
本病的潜伏期多为1~12天,一般2~5天。可分为普通型、脓毒型、中毒型、外科型(包含产科型)。在流行期间,大多数患者为普通型,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和皮疹。
近年来,以轻症患者较多,常常仅有低热、轻度咽痛等症状;皮疹稀少、消退较快,脱屑较轻,但仍可以引起变态反应性并发症。不同类型猩红热临床症状有所不同。
普通型猩红热
流行期间大多数患者属于此型。
潜伏期
最短1天,最长12天,通常为2~5天,此期细菌在鼻咽部繁殖。
前驱期
患者有发热,体温可达39℃,多伴有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咽峡炎可与发热同时出现,表现为咽痛、吞咽痛、局部出血,并可伴有脓性渗出液,颌下及颈淋巴结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
出疹期
多在发热第二天开始出疹,始于耳后颈部及上胸部,然后迅速蔓延及全身。
典型皮疹表现为在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弥漫充血性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
少数呈黄白脓头不易破溃,称为“粟粒疹”;
皮肤皱褶、皮疹密集或由于摩擦出血呈紫线状,称为“线状疹”(Pastia线/帕氏线);
颜面部仅有充血而无皮疹,口鼻周围充血不明显,相比之下发白,称为“口周苍白圈”;
与出疹同时可出现舌乳头肿胀,初期舌覆盖白苔,而肿胀的舌乳头凸出于白苔之外,称为“草莓舌”。
皮疹多于48小时达高峰,然后按照出疹顺序依次消退,多于2~3天内退尽,重者可持续一周。皮疹消退1周左右开始脱皮。
脓毒型猩红热
此型罕见,患者咽部及扁桃体渗出物多,往往形成脓性假膜,局部黏膜可坏死形成溃疡,细菌扩散到邻近组织还可引起败血症。
中毒型猩红热
此型少见,临床表现主要为毒血症明显,有高热、头痛、剧烈呕吐、神志不清,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甚至感染性休克。
外科型猩红热
本型包括产科型,由病原菌经伤口或产道侵入而致病,故没有咽峡炎。皮疹始于伤口或产道周围,然后延及全身,中毒症状较轻。
若出现咽喉肿痛、发热、皮疹等症状应迅速就医,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有利于本病的治疗和预后。
该病确诊依据是咽拭子、脓液培养获得A组溶血性链球菌,病史中有与猩红热或咽峡炎患者接触或者结合当地流行病学史,有助于诊断。
就诊科室
可到儿科、感染科就诊。
相关检查
患者多有骤起发热、咽峡炎,病程2天内出现全身弥漫性红色皮疹、口周苍白圈、草莓舌等典型临床特征,医生通过了解以上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同时参考流行病学史等可进行诊断。
体格检查
医生查体可发现患者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
实验室检查
猩红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可达(10~20)×109/L;中性粒细胞常在80%以上;胞质中可见中毒颗粒。出疹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高达5%~10%。
尿液常规
一般无明显变化,若发生肾脏变态反应并发症时可出现尿蛋白、红细胞及管型。
细菌培养
培养咽拭子或脓液培养,有A族β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可作为确诊依据。
血清学检查
患者恢复期对比急性期而言,抗链O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滴度有4倍及以上升高,有助诊断。
鉴别诊断
其他咽峡炎
病情比猩红热患者较轻,假膜较坚韧且不易抹掉,而猩红热患者眼部脓性分泌物易被抹掉。若二者同时发生,可通过病原学检测进行鉴别诊断。
其他出疹性疾病
患者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早期可见颊粘膜麻疹黏膜斑,全身皮疹一般在第3~4天出现,典型出疹顺序: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
皮疹为暗红色斑丘疹,形状大小均不一,皮疹之间有正常皮肤,3~4天出齐,皮疹消退后有糠屑样脱屑。
出疹类似于猩红热,但是无弥漫性皮肤潮红,无脱屑;咽部无炎症,耳后淋巴结常肿大。
病情较轻的病人可不治而愈,但是接受抗菌治疗可帮助恢复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急性期治疗
急性期患者需卧床休息,注意呼吸道隔离和手卫生。
一般治疗
中毒症状重者,可补液对症治疗;
加强护理,保持皮肤和口腔卫生,充分休息。
药物治疗
针对病原的抗菌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青霉素为治疗猩红热的首选药物,中毒型或脓毒型患者需适当加大用药剂量。
青霉素耐药或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
手术治疗
对已经化脓的病灶,必要时需切开引流治疗。
中医治疗
该疾病的中医治疗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但一些中医治疗方法或药物可缓解症状,建议到正规医疗机构,在医师指导下治疗。
其他治疗
若发生感染性休克,要注意及时补液,纠正酸中毒,抗感染,给予血管活性药物。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