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金丸 编辑
药品名称:左金丸
别名:回令丸(原书同卷)、萸连丸(《医学入门》卷七)、茱连丸(《医方集解》)、佐金丸(《张氏医通》卷十六)二味左金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主要适用症:肝火犯胃,漕杂吞酸,呕吐胁痛,筋疝痞结,霍乱转筋
是否纳入医保:是
药品类型:中成药; 疏肝和胃剂
出处:《丹溪心法》卷一
泻肝火,行湿,开痞结
肝火犯胃,漕杂吞酸,呕吐胁痛,筋疝痞结,霍乱转筋
黄连(一本作芩)六两(18g)、吴茱萸一两或半两(3g)。
泻肝火,行湿,开痞结。
肝火犯胃,漕杂吞酸,呕吐胁痛,筋疝痞结,霍乱转筋。
本方证乃由肝郁化火犯胃所致。肝经布于胁肋,肝气郁滞则胁肋胀痛;肝火犯胃,胃失和降,故嘈杂吞酸,呕吐;肝火循经上炎,故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乃肝郁而化火之征。证属肝郁化火.横逆犯胃。治宜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方中重用苦寒之黄连为君药,一则清心火以泻肝火,即所谓“实则泻其子",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二则清胃热.胃火降则其气自降,如此标本兼顾,对肝火犯胃之呕吐吞酸尤为适宜。吴茱萸辛苦而温,入肝、脾、胃、肾经,辛能入肝散肝郁,苦能降逆助黄连降逆止呕之功,温则佐制黄连之寒,使黄连无凉遏之弊,且能引领黄连入肝经,为佐药。二药辛开苦降,寒热并用,泻火而不凉遏,温通而不助热,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则诸症自愈。
若吞酸重者,加乌贼骨、瓦楞子以制酸止痛;胁痛甚者,可与四逆散、金铃子散合用以加强疏肝理气之功。
方中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6:1。呕吐吞酸属脾胃虚寒者忌用。
名称:戊己丸
组成:黄连、吴茱萸、芍药
用法:研磨为丸,水服下
主治:肝脾不和。症见腹痛泄泻,胃痛吞酸,运化不力,及热痢,热泻等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功用:疏肝和脾
名称:连附六一汤
组成:黄连、附子
用法:加枣,水煎服
主治:肝火太盛,胃脘痛,泛酸,吐酸水
出处:《医学正传》
功用:清肝泻火
左金丸与龙胆泻肝汤都能用于肝经实火之胁肋疼痛、口苦等症状,左金丸泻火作用弱于龙胆泻肝汤,但能降逆止呕,用于肝火犯胃之呕吐吞酸,无清利湿热之功。龙胆泻肝汤泻火作用强,用于肝胆实火上炎目赤、耳聋、耳肿,或肝胆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阴汗、小便淋浊、带下黄臭等,有清利湿热之功,而无降逆止呕之效。
1、《医方考》: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则肺金无畏,得以行令于左以平肝,故曰左金。吴茱萸气臊味辛性热,故用之以为反佐。以方君一臣一,制小其服者,肝邪未盛也。
2、《医方集解》:此足厥阴药也。肝实则作痛,心者肝之子,实则泻其子,故用黄连泻心清火为君,使火不克金,金能制木,则肝平矣;吴茱萸辛热,能入厥阴肝,行气解郁,又能引热下行,故以为反佐。一寒一热,寒者正治,热者从治。
3、《古方选注》:经脉循行,左升右降,药用苦辛,肃降行于升道,故曰左金。吴茱萸入肝散气,降下甚捷;川黄连苦燥胃中之湿,寒胜胃中之热,乃损其气以泄降之,七损之法也。当知可以治实,不可以治虚,若误论虚实而用之则误矣。
4、《医宗金鉴》胡天锡曰:此泻肝火之正剂。独用黄连为君,以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以辛温开其郁结,惩其汗格,故以为佐。然必木气实而土不虚者,庶可相宜。左金者,木从左,而制从金也。
5、《谦斋医学讲稿》:方中黄连入心,吴茱萸入肝,黄连的用量六倍于吴萸,故方解多作实则泻其子,并以吴茱萸为反佐药。我认为肝火证很少用温药反佐,黄连和吴茱萸归经不同,也很难这样解释。从效果研究,以吞酸嘈杂最为明显,其主要作用应在于胃。黄连本能苦降和胃,吴莱萸亦散胃气郁结,类似泻心汤的辛苦合用。故吞酸而兼有痰湿粘涎的,酌加吴茱萸用量,效果更捷。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