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莫唑胺 编辑

替莫唑胺

替莫唑胺替莫唑胺

替莫唑胺的原料药为白色或浅棕色/淡粉色粉末,相对分子质量为194.15。pH7时易分解,从二氯甲烷结晶,熔点212℃(分解)。UV最大吸收(95%乙醇):327nm。在二甲基亚砜中略溶,在水中微溶,在甲醇中极微溶解,在乙醇中几乎不溶,在冰醋酸中微溶。临床上利用其在体内可自发和很快地降解产生活性代谢物MTIC,而产生抗肿瘤作用。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替莫唑胺

外文名:Temozolomide

CAS号:85622-93-1

分子式:C6H6N6O2

化合物简介

编辑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替莫唑胺

中文别名:3-甲基-4-氧代-8-咪唑并四嗪甲酰胺;8-氨基甲酰基-3-甲基咪唑并-1,2,3,5-四氮嗪-4-(3H)-酮;4-甲基-5-氧代-2,3,4,6,8-五氮杂双环壬基-2,7,9-三烯-9-甲酰胺;3,4-二氢-3-甲基-4-氧代咪唑并-1,2,3,5-四嗪-8-甲酰胺;8-氨甲酰-3-甲基咪唑-1,2,3,5-四嗪-4(3H)-酮;替目唑胺;4-甲基-5-氧代-2,3,4,6,8-五氮杂双环壬-2,7,9-三烯-9-甲酰胺;

英文名称:Temozolomide

英文别名:temodar;TZM;Temozolamide;temosolomide;

CAS号:85622-93-1

MDL号:MFCD00866492

RTECS号:NJ5927050

分子式:C6H6N6O2

结构式:

分子量:194.15100

精确质量:194.05500

PSA:108.17000

物化性质

外观与性状:灰白色至淡粉红色结晶固体

密度:1.97 g/cm3

熔点:212°C dec.

沸点:526.6ºC at 760 mmHg

闪点:272.3ºC

储存条件:2-8ºC

安全信息

符号:GHS07;GHS08

信号词:危险

危害声明:H302; H315; H319; H335; H350; H360

警示性声明:P201; P261; P305 + P351 + P338; P308 + P313

海关编码:2933990090

危险类别码:R45

安全说明:S24/25; S45; S36/37; S26; S53

RTECS号:NJ5927050

危险品标志:T; Xi

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1

3.氢键受体数量:5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1

5.互变异构体数量:2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106

7.重原子数量:14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315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

合成方法

编辑

1. 5-氨基-4-甲酰胺基咪唑经亚硝酸重氮化后,再和异氰酸甲酯在二氯甲烷中反应,环合得到替莫唑铵。

2. 5-氨基咪唑-4-羧酰胺盐酸盐的制备

在反应瓶中加入工业的2-脒基-2-甲酰氨基乙酰胺盐酸盐47.4g(0.2mol)和二甲苯150ml,油浴搅拌加热至回流(开始约130~140 ºC,以后慢慢降至118~120 ºC,保温回流3h. 趁热滤出二甲苯,用新鲜二甲苯60ml洗结晶,并减压浓缩至干,加无水乙醇100ml,洗涤,冷却,析晶, 过滤,滤饼抽干后于50 ºC以下减压干燥,得5-氨基咪唑-4-羧酰胺盐酸盐27.9g,收率85.8%.

3. 5-氨基-咪唑-4-羧酰胺(一水合物)的制备

在反应瓶中加入5-氨基咪唑-4-羧酰胺盐酸盐27.9g(0.170mol)和去离子水50ml,搅拌微热溶解,于30 ºC下滴加NaOH(10%水溶液) 至pH7左右, 加入保险粉,(Na2S2O4) 适量, 冰冻放置过夜,过滤,用少量冰水洗滤饼,60 ºC真空干燥,得5-氨基-咪唑-4-羧酰胺(一水合物)23.6g,收率95%,mp174~176 ºC.

4. 5-重氮咪唑-4-羧酰胺的制备

恒压滴液漏斗中加5-氨基-咪唑-4-羧酰胺(一水合物)26g(0.180mol)和1mol/L盐酸300ml的混合液,于0~5ºC搅拌下缓慢滴加到盛有NaNO220.7g(0.3mol) 与水100ml的反应瓶中, 约30min滴完. 滴毕, 保温搅拌30min,TLC跟踪反应. 到反应终点后, 减压浓缩至有少量晶体出现, 冷却, 析晶, 抽滤, 少量水洗滤饼,40 ºC减压干燥得黄色重氮化物结晶5-重氮咪唑-4-羧酰胺5-重氮咪唑-4-羧酰胺22.4g, 收率71%.mp205~208ºC.

5. 替莫唑胺的合成

在反应瓶中加入5-重氮咪唑-4-羧酰胺22g(0.125mol)、异氰酸甲酯43ml(41.27g,0.724mol)和乙酸乙酯/DMF(体积比3:1)混合液100ml,于室温(25~30 ºC)避光搅拌反应40h,过滤,滤饼用乙酸乙酯洗涤,低温减压干燥得替莫唑胺粗品24.1g,收率99%.将粗品24g用丙酮/水(体积比3:2)100ml溶解混合,再入活性炭少许,加热回流20~25min,热过滤,滤液冷却析晶,得精制品替莫唑胺19.4g,收率80%,mp210~213 ºC.

用途

编辑
1.

抗肿瘤药。在体内可自发和很快地降解产生活性代谢物MTIC,而产生抗肿瘤作用。用作成人恶性神经胶质瘤和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药物。2.

本品为抗肿瘤药.在体内可自发和很快地降解产生活性代谢物MTIC,而产生抗肿瘤作用.本品是烷化剂抗肿瘤药中的氮烯咪唑类,是咪托唑胺类似物,它是在临床上治疗脑部肿瘤最有效的药物之一.研究表明,对各种动物实验肿瘤有明显疗效,包括TLX5淋巴瘤,口服本品对经皮下移植在无胸腺小鼠脑瘤有明显疗效.它能通过血脑屏障,临床上治疗脑或鞘内瘤和晚期黑色素瘤脑转移,以及成人顽固性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等.其毒副作用小,耐受性好.

药典标准

编辑

分子式与分子量

C6H6N6O2 194.15

来源(名称)、含量(效价)

本品为3,4-二氢-3-甲基-4氧代咪唑并1,2,3,5-四嗪-8-甲酰胺。按干燥品计算,含C6H6N6O2应为98.0%~102.0%。

性状

本品为白色至微红色粉末;无臭。

本品在二甲基亚砜中略溶,在水中微溶,在甲醇中极微溶解,在乙醇中几乎不溶,在冰醋酸中微溶。

鉴别

(1)取本品,加冰醋酸溶液(5→1000)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10μg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ⅣA)测定,在254nm与330nm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在240nm与279nm的波长处有最小吸收。

(2)在含量测定项下记录的色谱图中,供试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应与对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时间一致。

(3)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药品红外光谱集》1216图)一致。

检查

有关物质

取本品,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1.0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4-氨基-5-氨基甲酰基咪唑一水合物对照品适量,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制成每1ml中含1.0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各1ml,置同一200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溶液。照含量测定项下的色谱条件,取对照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出峰顺序依次为:4-氨基-5-氨基甲酰基咪唑与替莫唑胺。调节检测灵敏度,使替莫唑胺色谱峰的峰高约为满量程的10%。再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溶液各20μl,分别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至替莫唑胺峰保留时间的2.5倍。供试品溶液的色谱图中如有4-氨基-5-氨基甲酰基咪唑峰,其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替莫唑胺峰面积(0.5%)}其他单个杂质峰面积不得大于对照溶液替莫唑胺峰面积(0.5%);各杂质峰面积的和不得大于对照溶液替莫唑胺峰面积的2倍(1.0%)。

二甲基亚砜

精密称取二甲基亚砜25mg,置100ml量瓶中,用N,N-二甲基甲酰胺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ml,置10ml量瓶中,精密加内标溶液(取N-甲基吡咯烷酮适量,加N,N-二甲基甲酰胺制成每1ml中约含1mg的溶液)1ml,用N,N-二甲基甲酰胺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另取本品0.25g,精密称定,置10ml量瓶中,精密加入内标溶液1ml,用N,N-二甲基甲酰胺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照残留溶剂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P 第三法)试验。以聚乙二醇为固定液;柱温200℃,检测器温度为240℃。精密量取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各1μl,分别注入气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内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应符合规定。

干燥失重

取本品1.0g,置五氧化二磷干燥器中,在60℃减压干燥至恒重,减失重量不得过0.5%(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L)。

炽灼残渣

取本品1.0Og,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 N),遗留残渣不得过0.1%。

重金属

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残渣,依法检查(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ⅧH 第二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十。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二部附录Ⅴ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甲醇-0.5%冰醋酸溶液(10:9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替莫唑胺峰计算不低于9000,替莫唑胺峰与相邻杂质峰的分离度应符合要求。

测定法

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流动相溶解并定量稀释成每1ml中约含替莫唑胺0.1mg的溶液,精密量取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另取替莫唑胺对照品,同法测定。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即得。

药理作用:

编辑

替莫唑胺为咪唑并四嗪类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烷化剂。在体循环生理pH状态下,迅速转化为活性产物MTIC (3-甲基-(三嗪-1-)咪唑-4-甲酰胺)。MTIC的细胞毒作用主要表现为DNA分子上鸟嘌呤第6位氧原子上的烷基化以及第7位氮原子的烷基化。通过甲基化加成物的错配修复,发挥细胞毒作用。

毒理研究:

编辑

在小鼠、大鼠和犬进行了本品单剂量毒性研究。大鼠口服的LD50约为1900mg/m,比小鼠高(约1000mg/m)。对犬的最小致死剂量为600mg/m。在单剂量研究中,毒性的临床体征和死亡一般出现都较迟,显示其对导致器官功能损害增生迅速的组织具有迟发性毒性作用;毒性作用符合烷化剂的预期毒性。

口服本品后被迅速吸收,并很快排泄到尿中。人治疗剂量的暴露程度与大鼠和犬的相似。业已进行了3个周期和6个周期的大鼠和犬的毒性研究,一个周期为给药5天,停药23天。在多周期研究中,主要毒性靶器官是骨髓、淋巴网状系统,睾丸和胃肠道。本品对大鼠和犬的毒性比对人较大。人对治疗剂量(200mg/m)能很好耐受,但该剂量接近大鼠和犬多剂量的最低致死剂量。白细胞血小板与剂量相关的减少是大鼠和犬的敏感指标。在治疗间期,大多数血液学和生化指标以及和组织病理改变能明显恢复。在6个周期大鼠研究中考察的瘤谱包括乳腺癌、皮肤角化棘皮瘤、基底细胞腺瘤和各种间质瘤。犬研究中未考察肿瘤或癌前变化。考虑到本品是烷化剂MTIC的前体药物,预期具有致瘤的作用,这在其他烷化剂(包括产生MTIC的)中已观察到。本品对大鼠的致瘤作用似乎是物种特异的,与其他化疗药物无明显差异。

本品Ames/沙门氏菌和HPBL试验中显示有致突变作用,并在人外周淋巴细胞测定中能引起染色体畸变。

药代动力学:

编辑

临床前数据提示本品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成年患者口服本品后,被迅速吸收,最早在服药后20分钟就可达到血药峰浓度(平均时间为0.5-1.5小时)。血浆清除率、分布容积和半衰期都与剂量无关。本品的蛋白结合率低 (10% -20%),因此估计不会与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口服C-本品后7天内粪便内排泄的C 为0.8%,表明药物是完全吸收的。口服后,24小时尿内的原形药占剂量的5%-10%左右,其余是以AIC(4-氨基-5-咪唑-盐酸羧酰胺)形式或其他极性代谢物排泄到尿中。

本品药代动力学的群体分析表明本品血浆清除率与年龄、肾功能或吸烟无关。

儿科患者的AUC比成人患者高,但是儿童和成人每周期的最大耐受剂量(MTD) 都是1000 mg/m。

适应症:

编辑

本品用于治疗:

- 新诊断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开始先与放疗联治疗,随后作为辅助治疗。

- 常规治疗后复发或进展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用法用量:

编辑

新诊断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成人患者:

同步放化疗期:口服本品,每日剂量为75mg/m,共42天,同时接受放疗(60 Gy 分30次);随后接受6个周期的本品辅助治疗。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可暂停用药,但无需降低剂量。同步放化疗期如果符合以下条件:绝对白细胞计数≥1.5×10/L,血小板计数≥1.5×10/L,普通毒性标准(CTC)-非血液学毒性≤1级(除外脱发恶心呕吐),本品可连续使用42天,直至49天。治疗期间每周应进行全血细胞计数。在同步化疗期间应按血液学和非血液学毒性标准(表1)暂停或终止服用本品。

如果符合以下标准,继续可以与TMZ同时治疗:绝对白细胞计数≥1.5*10/L,血小板计数≥1.5*10/L,CTC-非血液学毒性≤1级(脱发、恶心和呕吐除外)

TMZ=本品;CTC=普通毒性标准

辅助治疗期:本品同步放化疗期结束后4周,进行6个周期的本品辅助治疗。第1周期的本品剂量是150mg/m/日,每日一次,共5天,然后停药23天。第2周期开始时,如果第1周期CTC的非血液学毒性≤2级(除外脱发、恶心和呕吐)、绝对白细胞计数(ANC)≥1.5 ×10/L和血小板计数≥100×10/L,则剂量可增至200mg/m/日。如果第2周期的剂量没有增加,在以后的周期中也不应增加剂量。除出现毒性外,以后各周期的剂量维持在每日200mg/m。辅助治疗期间应按表2和表3降低剂量。

治疗期间,第22天(首剂本品后21天)应进行全血细胞的计数。应按表3降低剂量或终止服用本品。

a: TMZ剂量水平见表2。

b: 如果需要将TMZ降至<100mg/m,或如果降低剂量后重新出现同样的3级非血液学毒性(脱发、恶心和呕吐除外),则应终止TMZ治疗。

TMZ=本品;CTC=普通毒性标准

常规治疗后复发或进展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患者:

成人患者:以前曾接受过化疗患者的本品起始剂量是150 mg/m/日,共5天.如果下个周期第一天的ANC≥1.5×10/L 和血小板计数≥100×10/L,则第2周期的剂量增为200 mg/m/日。应根据ANC和血小板计数最低值调整本品的剂量。

儿童患者:在以前曾接受过化疗3岁或3岁以上的患儿中,每28天周期中本品口服起始剂量是150 mg/m/日,共5天; 如果没有出现毒性,下个周期的剂量增至200 mg/m/日。

治疗可继续到病变出现进展,最多为2年。

调整剂量的实验室参数

必须符合以下实验室参数才能用药:ANC≥1.5×10/L 和血小板计数≥100×10/L。第22天(首剂后21天)或该天48小时内以及每周必须检查全血细胞的计数,直至ANC≥1.5×10/L 和血小板计数≥100×10/L。如果任何一个周期内的ANC<1.0×10/L 或血小板计数<50×10/L,下个周期的剂量必须降低一个水平。剂量水平包括100 mg/m、150 mg/m和200 mg/m。推荐的最低剂量为100 mg/m。

全部患者:应空腹(进餐前至少一小时)服用本品。服用本品前后可使用止吐药。如果服药后出现呕吐,当天不能服用第2剂。

不能打开或咀嚼本品,应用一杯水整粒吞服。如果胶囊有破损,应避免皮肤或粘膜与胶囊内粉状内容物接触。

禁忌:

编辑
1.

对替莫唑胺胶囊或达卡巴嗪(DTIC)过敏者禁用。2.

妊娠期禁用(见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3.

禁用于严重骨髓抑制的患者。

不良反应

编辑

本品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倦怠和血液学反应。恶心、呕吐、头痛和倦怠的发生频率最高。这些不良反应通常为NCI通用毒性标准(NCIcommon toxicity criteria,CTC)1或2级(轻至中度),且为自限性,用止吐药即可控制恶心和呕吐。重度恶心和呕吐(CTC3或4级)的发病率分别为10%和6%。 骨髓抑制为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通常在治疗的第一个周期发生,不累积。

胶质瘤复发或进展的成人患者

临床试验中,最多发生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功能紊乱,特别是恶心(43%)和呕吐(36%);一般为1级或2级(轻中度),具有自限性,或标准止吐药易于控制。重度恶心和呕吐发生率为4%。

其他经常报告的不良事件包括疲乏(22%)、便秘(17%)和头痛(14%)。还报告食欲减退(11%)、腹泻(8%),皮疹发热、无力和瞌睡发生率各为6%。不常见的(2%-5%)不良事件按发生率的递减次序为腹痛疼痛头晕、体重下降、不适、呼吸困难、脱发、僵直、瘙痒消化不良、味觉异常,感觉异常和瘀点。

实验室结果:胶质瘤患者的3级或4级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19%和17%。有8%和4%胶质瘤患者因此而住院和/或停止本品治疗。骨髓抑制是可以预见的(一般在开始几个周期的第21-28天), 通常在1-2周内迅速恢复。未发现有累积的骨髓抑制。还报告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和贫血;淋巴细胞减少也很常见。

对临床试验中药代动力学人群进行的分析显示,达到中性粒细胞最低值的人数,女性101例,男性169例; 血小板达到最低值人数,女性110例,男性174例。治疗的第一周期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ANC <500 cells/μL)女性12%,男性5%;血小板减少(<20,000 cells/μL)女性9%,男性3%。在一组400例复发性神经胶质瘤受试者的数据中,治疗的第一周期的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女性与男性分别为8%和4%;而4级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则分别为8%和3%。在另一个有288例受试者参加的、新近诊断的多行性成胶质细胞瘤试验中,治疗第一周期的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女性与男性分别为3%和0%;4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则分别为1%和0%。

本品上市期间,很少有机会性感染病例的报告,包括卡氏囊虫性肺炎。极少报告多形性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斯-约二氏综合症和变态反应(包括过敏反应)病例。在接受本品治疗患者中报告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继发的恶性疾病(包括髓细胞性白血病)的罕见病例。有见报道可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全血细胞减少的报告,并且在一些病例出现了致命的后果。曾报道过的肝脏毒性病例包括肝酶升高、高胆红素血症胆汁淤积及肝炎

在中国进行的临床研究中未出现非预期的不良事件,总体结果与国外报道的数据相似。

注意事项

编辑

在一项治疗时间延长到42天的小规模试验中,接受本品和放疗合并治疗的患者是卡氏肺囊虫性肺炎的高危者。因此对于接受42天(最多为49天)合并治疗的全部患者需要预防卡氏肺囊虫性肺炎发生。

在较长期的给药方案治疗期间,接受替莫唑胺治疗期间卡氏肺囊虫性肺炎发生率可能较高。不管何种治疗方案,都应密切观察替莫唑胺治疗的全部患者(特别是接受类固醇治疗患者)发生卡氏肺囊虫性肺炎的可能性。

止吐治疗:恶心和呕吐常与本品相关,服用本品前后可使用止吐药。指导原则为:

新诊断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患者:

- 在开始接受替莫唑胺合并治疗前,建议采用止吐药预防,

- 在辅助治疗期间,极力建议采用止吐药预防。

神经胶质瘤复发或进展的患者:在以前治疗周期中出现过重度(3或4级)呕吐的患者需要止吐药治疗。

接受替莫唑胺治疗的患者可能会出现骨髓抑制,包括持续的全血细胞降低,可能导致再生障碍贫血,且在一些病例中导致了致命的结果。在一些病例中,如同时服用其他与再生障碍贫血有关的药物(包括卡马西平、苯妥英、复方磺胺甲恶唑),会使评估更为困难。

男性患者:服用替莫唑胺的男性患者应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替莫唑胺具有遗传毒性,因此在治疗过程及治疗结束后6个月之内,男性应避孕。由于接受替莫唑胺治疗有导致不可逆不育的可能,在接受该治疗之前应冰冻保存精子

肝肾功能损害者:肝功能正常的病人与肝功能轻中度异常的病人药代动力学结果相似;严重肝功能异常(Child’s Class III)或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尚无服用替莫唑胺的资料。根据替莫唑胺胶囊药代动力学特征,对于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不必降低替莫唑胺用量,但应用时需倍加小心。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对妊娠期妇女使用该药尚未进行研究。在用大鼠和兔所进行的临床前研究中,给药150mg/m曾有致畸和/或胎儿毒性的报道。因此替莫唑胺不应常规用于妊娠期妇女,如果妊娠期内必须使用该药,应将可能对胎儿造成的潜在风险告知病人。对于可能怀孕的妇女,应劝阻其在接受替莫唑胺治疗或在终止替莫唑胺治疗后6个月内怀孕。

替莫唑胺是否可经母乳分泌尚不可知,因此替莫唑胺胶囊不应用于哺乳期妇女。

儿童用药:

尚无3岁以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儿使用该药的临床经验;对于3岁以上胶质瘤儿童患者,使用该药的临床经验有限。

老年用药:

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患者(>70岁)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的可能性较大。

药物相互作用:

编辑

同时服用雷尼替丁或食物对替莫唑胺胶囊吸收程度的影响无临床意义。同时服用地塞米松、丙氯拉嗪、苯妥英、卡马西平、昂丹司琼、H2受体拮抗剂或苯巴比妥等,不影响替莫唑胺的清除。同时服用丙戊酸,替莫唑胺清除率轻度降低(有统计学意义)。

替莫唑胺胶囊与其他可导致骨髓抑制的的药物联合应用时,骨髓抑制可能加重。

药物过量:

编辑

在患者中已进行了剂量为500、750、1000和1250mg/m(每治疗周期服药5天的总剂量)的临床评价。剂量限制性毒性为血液学毒性,在任一剂量下均有报道,但在较高剂量时较为严重。一患者5天中每天过量服用2000mg,所报道的不良事件为全血细胞减少症、发热、多器官衰竭及死亡。在服药超过5天(最长达64天)的患者中所发生的不良事件包括骨髓抑制(伴随或不伴随感染),某些严重且持久的病例最终死亡。在药物过量事件中,应进行血液学评价。必要时应采取支持性措施。

专家点评

编辑

在对162例第一次复发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的患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研究,其中54例为顽固性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即使用包含亚硝基脲和甲基苄肼的化疗方案时病情恶化)。该人群的总体肿瘤反应率(CR+PR)为22%,完全反应率为9%。所有反应平均维持50周(16~114周),完全反应平均维持64周(52~114周)。在此人群中,6个月时无恶化存活率为45%(95%可信区间为31%~58%);12个月时无恶化存活率为29%(95%可信区间16%~42%);平均无恶化存活期为4.4个月。6个月时总体存活率为74%(95%可信区间为62%~86%);12个月时总体存活率为65%(95%可信区间为52%~78%);平均总体存活期为15.9个月。

临床试验:

编辑

国外临床试验:

新诊断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573例患者随机接受替莫唑胺+局部放疗(n=287)或单一放疗(n=286)。替莫唑胺+局部放疗组患者在放疗首日开始服用替莫唑胺75mg/m,每日一次,共42天(最多为49天)。随后在放疗结束后4周开始替莫唑胺辅助治疗:28天一个周期,每周期的第1-5天服药,每日150 -200mg/m,共6个周期。对照组患者仅接受放疗。放疗和与替莫唑胺联合治疗期间需要预防卡氏肺囊虫性肺炎(PCP),并持续到淋巴细胞减少恢复到<1度。

随访期间,282例仅接受放疗的患者中有161例(57 %) 以及277例替莫唑胺+放疗的患者中有62例(22%) 都再次接受了替莫唑胺的治疗。

总生存的风险比(HR)为1.59 (95% CI为1.33-1.91),时序检验p<0.0001,有利于替莫唑胺组。替莫唑胺+放疗组2年生存率较对照组高(26%对10%)。新诊断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采用同步放化疗加替莫唑胺辅助治疗后,总生存时间与单独放疗相比有明显提高,并有统计学意义。(图1)

图1 总生存时间的Kaplan-Meier曲线(意向性治疗人群,ITT)

常规治疗后复发或病变进展的恶性胶质瘤

手术或放疗后复发或病变进展的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患者(Karnofsky体力状态评分≥70)的临床有效性数据是来自两项临床试验。一项是在138例患者(29%患者曾接受过化疗)中进行的无对照试验;另一项是在225 例(67%患者曾接受过以亚硝脲类为主的化疗)中进行的替莫唑胺与丙卡巴肼(甲基苄肼)的随机、对照试验。这二项试验的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以MRI扫描或神经系统症状恶化情况进行判断。在无对照的试验中,6个月的PFS 为19%。中位PFS为2.1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5.4月。MRI扫描的客观缓解率为8%。

随机、对照研究中,替莫唑胺组的6个月的无进展生存PFS明显高于丙卡巴肼组(21%对8%,卡方检验p=0.008), 中位PFS分别为2.89月和1.88月(时序检验p=0.0063)。替莫唑胺组和丙卡巴肼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7.34 月和5.66月(时序检验p=0.33)。6个月时,替莫唑胺组患者存活的比例明显高于丙卡巴肼组,分别为60%和44%,卡方检验p=0.019。以前接受过化疗患者的Karnofsky体力状态有改善,可达到80或以上。

与体力状态恶化(KPS评分保持在60以上或至少降低30)的时间相同,神经系统症状恶化时间的数据,替莫唑胺组也优于丙卡巴肼组。对于这些终点的中位进展时间,替莫唑胺组比丙卡巴肼组长0.7-2.1月(时序检验p≤0.01-0.03)。

间变性星形细胞瘤

一项全球多中心的前瞻性、非随机的II期试验,评价了口服替莫唑胺治疗首次复发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46%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达到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5.4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4.6月。根据对ITT人群的集中评价,缓解率为35%,13例CR 和43例PR。包括43例持续病变缓解,缓解率为61%。ITT人群中有6个月无事件生存时间达到44%,中位无事件生存时间为4.6月,与无进展生存时间相似。对于适合组织学检查的人群,有效性结果也相似。患者达到放射学客观缓解或维持无进展状态时,能提高和保持其生活质量

国内临床试验

2005年在中国进行的临床试验为多中心、开放、随机、阳性药平行对照的试验。比较替莫唑胺和司莫司汀治疗经常规治疗后复发或进展的胶质母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研究。本研究共入选受试者144例,替莫唑胺组79例,司莫司汀组65例。替莫唑胺起始剂量150mg/m/天(曾接受过化疗者)或200mg/m/天(未接受过化疗者),连续5天口服给药,每28天为一治疗周期;司莫司汀起始剂量150mg/m/天,1次顿服,每隔28天给药1次;两种药物治疗期均为2~6个月。治疗至6月时,替莫唑胺组和对照组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8.29%对55.08%;临床总缓解率(包括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分别为45.83%对21.27%。

试验表明,替莫唑胺在治疗复发性胶质母细胞瘤(GBM)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的疗效可能优于司莫司汀。

下一篇 培美曲塞

上一篇 达卡巴嗪